不忘初心担道义,勇于担当美名扬。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王黎君40年如一日扶贫济困,先后拿出600多万元帮助老党员、老红军、贫困百姓、莘莘学子。累计资助20余所学校、5000多名学生,为2000余户贫困家庭慷慨解囊。
“我的信念就是传承雷锋精神,扛起共产党人的使命责任”。王黎君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40年的风雨历程,始终如一的播爱之路。他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他荣获宁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现为宁夏固原市经济开发区润泽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黎君,一个平凡的名字,但在宁夏固原市,他却是一个家喻户晓,交口称赞的名字,是一个千金散尽为百姓的中国好人。
初见王黎君,即被他的慈眉善目,朴实语言,干练作风所吸引;随着采访的深入,更被他致富不忘乡亲,济困心系学子的企业家风范所折服。
王黎君是个苦孩子,他的童年在“穷甲天下”的固原市彭堡镇闫堡村。上小学时,一星期的口粮就是5斤黄糙米。因为吃不饱饭,经常饿的晕倒在课堂,是他的老师把他带到了家里补充一些营养,是他的乡亲想法设法接济他,是他的父母节衣缩食让他完成了高中学业。从那时起,他少年的心灵激荡起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报恩情怀。1972年,刚满18岁的他怀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强烈愿望,到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耳濡目染,开始了他的做人铸魂之旅。在部队,除了积极完成任务外,他还主动帮助战友解决生活困难。回顾部队生活,他感到很充实且受益匪浅,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以老班长雷锋为榜样,做一辈子好人好事”的坚定信念。
扛起共产党人的使命责任。退伍之后,王黎君被安排到自治区机关一个下属事业单位工作,本可以端着“铁饭碗”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扩宽了他的济困之路。1982年的一天,王黎君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女儿,在门口看到一个青年人怀抱自己的幼儿撕心裂肺地大哭不止,原来是女儿急需手术又没有钱住院,王黎君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给了这位农民兄弟,望着这对父女,王黎君暗下决心,靠自己的工资我只能养家糊口,只有挣更多的钱,才能帮更多的人!共产党人的宗旨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吗?不就是要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1990年,王黎君不顾家人的劝阻和反对,下海在固原市办起了自己的企业,不仅在大门口上方镌刻了毛泽东著名诗句“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且立誓把企业三分之一的利润用于慈善事业。从办企业那天起,他每年的“六一”都是带着学费和慰问品和学生一起过;2013年,他专程从固原去宁夏育才中学,为该校200名贫困生每人发放了300元生活费;他先后到彭阳县、原州区为22名环卫工人家庭考入大学的孩子每人资助1500元。面对挂满了3间屋子的锦旗和堆积如山的感谢信,王黎君感受到的不仅是欣慰,而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百姓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扛起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村主任”的引领责任。2007年底,已定居北京的王黎君被他故乡的村民敲锣打鼓请回来当村主任。为了改变家乡“无水之苦”他自掏腰包10万余元,给村里打了一眼机井,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他特别关注特困户,定期走访一般户,年年慰问老残户,“让每家有肉吃,孩子有糖果”,为了“精准脱贫”,他是村里不少人家的“方便银行”;为了改善交通,他筹集资金新修了水泥路,改善村容村貌,拓宽了致富路子;他还自费带党员干部到延安参观革命圣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和动力。
这就是王黎君,一个“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实在人;这就是王黎君,一个“中国好人榜”上的谦谦君子。(魏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