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卫军查看即将上市的樱桃。
西夏区兴泾镇泾河村党支部书记于卫军,对2023年满怀期盼。伴随着3月份首茬樱桃的上市以及七八月份分装保鲜中心、冷链运输车队的建成运营,该村将完成一二三产的融合,村集体经济破百万的目标得以实现。
返乡创业寻找人生坐标
于卫军是土生土长的泾河村人,1983年他的父母作为兴泾镇最早的一批移民,从固原移居泾河村,两年后,作为家中长子的于卫军出生。他当过兵,复员后,成为神华宁煤集团的一名司机。稳定而收入尚可的工作,并没有让于卫军安于现状,他总觉得自己的青春不该消磨在方向盘前。为了寻找人生的成就感,他决定到乡村干一番事业。
回乡的头两年,他在周围承揽小工程,不仅自己年入十几万元,还带动了村上20多名村民就业。后来,他又把目光投到了种植业上,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青储,并且成为泾河村第一批试水温棚种植的农户。放弃稳定工作回乡创业本就不被看好,而他种植温棚的举动,更是为他带来了质疑声,大家都认为没有种植经验的他干不好。但是于卫军心里有数,他按照政府派来的农技人员的指导种植,又聘请了一位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种植。结果于卫军又迎来了增收,凭借着30多万元的年收入和带动村民就业的能力,他成为了村上的致富带头人,并于2019年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带头谋产业 发展谋长远
于卫军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泾河村人均收入仅6000多元、村集体收入3万多元,不仅如此,该村还缺乏产业。全村3000多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每亩收益500多元,养殖主要以庭院养殖为主。上任后,于卫军努力发展产业,到2022年,村人均收入增长到14143元,增长了一倍还多。
于卫军提出搞设施农业,村上观望的人多,他就带着村干部带头自建温棚种植。2019年7月种下西红柿,10月份上市,3个月每栋棚收入2万元。村民温棚种植的兴致被提了起来,但是建温棚投入大。于是,于卫军开始到处争取项目资金为泾河村建温棚,再把温棚以每栋1.8万元的租金转租给村民。眼下,该村已有98栋温棚。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帮助村民解决好种植技术和销售的问题,泾河村引进种植企业。现在,共有42户村民参与温棚种植,而温棚园区可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0多个。
近年来,看着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年轻人返乡投入到种养殖中。据了解,目前泾河村养牛规模达300头以上的年轻人有8位,养牛规模在30头左右的年轻人有20多人。
从去年开始,泾河村开始布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泾河村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冷库、保鲜车间和包装车间。这些车间预计3月份完工。今年,于卫军正在谋划着组建一支冷链运输队。此前,该村已经和南方一家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订单,冷链运输队建成后,泾河村几乎可以在园区内完成农产品从种植、采摘到包装、运输的所有环节。这些环节将为泾河村提供170个固定岗位。
“乡村振兴为农村人带来了机遇,只要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于卫军说道。 记者 李阳阳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