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的铁路。
铁路旁的墙绘。
在银川市兴庆区的繁华之中,有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居民温情记忆的绿地——小南门铁路公园。这里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漫步间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变迁。
“彩虹”落在这里 成为乐园
一条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怀的载体。即便它已不再使用,也可以化作城市的一份诗意。灰色的道砟上不生花草,但“彩虹”落在这里,成为乐园。
在兴庆区民族南街铁道口小南门市场西出口,多了一条“彩虹”,这便是原先的银新铁路。它静静地躺在城市的喧嚣之中,施工与设计人员将铁轨的枕木涂成了鲜艳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就像七个音符,为这条铁路写就的城市之诗,谱上了欢快的曲子。灰色陈旧的道路被点亮了,甚至鲜艳得不真实,就像童话绘本中多彩的一笔。
在铁路的一边,是一面充满创意的彩绘围墙,上面绘制了一辆绿皮火车,正向贺兰山驶去。列车上,旅客们或站或坐,形态各异,仿佛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和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围墙上还有憨态可掬的老虎、小鹿、熊猫等动物,它们或追逐嬉戏,或悠闲地散步,整个画面充满了童趣和生机。
一条铁轨上的 城市记忆
在此次被色彩唤醒前,这段银新铁路已经沉寂了多年,窄窄的轨道隐于城市的繁忙中。
“以前的银新铁路主要是送货的,从新城老火车站发车,到小南门货场,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家住铁北巷的居民蒋兴波说。
据《银川市志》记载,银新铁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为了满足银川市“新城”至“老城”间煤炭、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等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需求,政府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两地间的铁路。建成的银新铁路,全长10.2公里,西起今西夏区美林湾小区附近,与包兰铁路相连,东至当时的小南门货场。
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方便了物资的运输,也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资源的整合,为银川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银新铁路的运输功能逐渐变弱。蒋兴波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车次逐渐减少,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有一趟,直到2010年左右,基本上就没见火车在上面跑过。
银新铁路上火车的轰鸣声,逐渐从蒋兴波以及其他周围居民的生活中淡出,城市依旧是喧嚣的,而且越来越热闹,这条老铁路却一直寂静无声,留下一道长长的时光印痕。
小南门货场,繁忙与喧嚣的见证
相较于铁路的寂静与悠长,小南门货场的繁华似乎并未随着时光而消散,反而以一种更为生动、更贴近生活的姿态,继续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芒。
沿着银新铁路缓缓向东行进,你会在不经意间邂逅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百姓便民市场,也称小南门夜市,而这里,正是昔日小南门货场的所在地。步入市场,两条铁轨静静地躺在那里,与地面融为一体,它们如同时间的脉络,记录着过往的喧嚣与繁华,也见证着如今的变迁与重生。
“想当年,这里可是热闹着呢。”市场门口,看门的师傅说,那时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货物从这条铁路上进出,煤炭、建材、糖酒、粮食……应有尽有。站点旁边紧邻着货场,每当火车到站,装卸工人们便忙碌起来,吆喝声、火车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忙的画卷。而那些开小商店的商贩们,也赶到这里批发货物。
时光荏苒,如今的货场所在地已成为了便民市场,热闹与喧嚣依旧。清晨时分,摊贩们早早地忙碌起来,将新鲜的瓜果蔬菜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大爷大妈们拉着小车,提着布袋,穿梭在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挑选着心仪的商品。这里的东西琳琅满目,除了蔬菜水果,还有调料副食、盆栽花卉等,应有尽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采购完毕后,还能去早餐店美美地吃上一顿。这里,忙碌而不失秩序,温馨而充满烟火气,市井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小南门铁路公园,时光的启航
银新铁路已经不跑火车了,但铁路旁的墙绘却多了一列绿色的火车,那是人们的时光记忆。
早在2012年,银川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银川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规划》,将银新铁路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相关部门对银新铁路提出了改造利用的意见,建议银新铁路改造利用既兼顾城市景观,又具有一定交通组织功能,将城市主要旅游景点进行衔接。2021年,银川又发布了关于《银新铁路专用线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城市设计、交通设计》的公示,再次提出对银新铁路的改造。2023年,银川市金凤区满城街与黄河路东南角的银新线铁路主题公园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今,小南门铁路公园也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铺陈开来。
“以前这里就是平常无奇的铁轨,现在变成了这么漂亮的公园,真是太好了。”一位正在公园里散步的居民感慨道,每次来这里散步,都会想起以前的日子,虽然那些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看到这片土地被重新利用起来,着实感到欣慰。
小南门铁路公园,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回望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记忆。 记者 李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