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琴的阎晓阳。
阎晓阳(手中所拿即为本次获奖的中提琴) 。
阎晓阳制作的琴,在特定湿度的柜子里存放。
不久前,在美国举行的第25届国际提琴制作大赛上,宁夏银川制琴师阎晓阳携一把手工中提琴,从40多个国家451名制琴师的1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卓越工艺奖。这是宁夏目前在此类国际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阎晓阳享受每一次木材在手中逐渐成型的过程,更偏爱于新琴制成后,轻轻将手掌贴合于背板,对着音孔轻声呼唤,那份由指尖传来的微微震动,是他心中最美好的旋律……
A 制琴路从自学开始
阎晓阳第一次接触小提琴,是在14岁。那时家人都很喜欢音乐,父亲特意购买了一把小提琴,阎晓阳和兄弟们轮流把玩,爱不释手。“我家里人多,轮到我拉一次琴,挺不容易的。当时正好我有些木工的基础,就想着自己做一把。”他说,木工和模型制作是他最拿手的,这为他的制琴之路打下了基础。尽管条件有限,不知道跟谁学,他还是耐心翻阅书籍,自学制琴知识,并尝试着自己动手制作。
然而,自学之路并非坦途,他很快发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可能悟性比较好,看着书就能把琴做出来,但实际上那个琴的工艺和声音质量都达不到要求标准。”阎晓阳坦言,尽管当时那把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还是很有成就感。
后来,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在提琴制作界颇有名望的常忠秋老师。在常老师口传心授下,阎晓阳逐渐掌握了提琴制作的精髓,最终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完成高品质提琴的制作者。后来在常忠秋老师的引荐下,他又接受了国际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郑荃的指导,这让他在制作提琴时,更加注重每一个细节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音乐的表达。
B 做一把好琴绝非易事
在阎晓阳看来,制作一把好琴绝非易事,这需要制琴师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他告诉记者:“做提琴有很多关键的工艺,这些工艺决定着琴的声音和质量。”
其中,低音梁的制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阎晓阳解释说:“低音梁在面板上应该有一定的预应力,像弹簧一样地和面板吻合,这样才是好的。这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工艺环节。”
除了低音梁之外,面板和背板的制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阎晓阳说:“面板和背板都是弧形的,但它们薄厚不一样,中间厚,四周薄,逐步渐变的。这个从书本上查不到,需要制琴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掌握。”
为了确保面板和背板的薄厚渐变符合标准,阎晓阳采取了经纬线测量的方法。他在面板和背板上打上横竖线,形成68个交叉点,然后逐个测量每个点的厚度,并根据材质和工艺要求进行调整。这种方法虽然繁琐,但却能够确保把琴的面板和背板都达到最佳的声学效果。
此外,阎晓阳还非常注重琴的美学和声音平衡。他说:“一把好的提琴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外观,还要有良好的声音平衡和音色表现。这需要制琴师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调试和改进。”
C 在比赛中精进技艺
随着阎晓阳制琴技艺不断提高,便有人建议他参加比赛。2019年,他去北京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当时来了30多个国家的制琴师,我虽然没有获奖,但通过这次比赛,了解了自己处在什么水平。”阎晓阳说。
提琴制作作为音乐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的典范,一直受到全球音乐爱好者和手工艺人的广泛关注。其中,匈牙利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美国国际提琴制作大赛等,是业界公认的顶级赛事,要求参赛作品在工艺、设计、音质等方面达到极高水平。
阎晓阳今年是第六次参加比赛,也是第一次获奖。“比赛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制琴师和演奏家,设置了几个环节,首先要检验琴的工艺,还要通过演奏评判音质,每一步都考验着作品的工艺质量和音乐性能。”阎晓阳凭借这把中提琴荣获了“中提琴卓越工艺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极大肯定,也是中国制琴师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荣誉。
不过,遗憾还是有的。“提琴需要开音,这次参赛的琴花了3个月时间制作,开音的时间不够了,因此演奏时的声音效果受到了影响。”阎晓阳说,有遗憾也有动力。眼下,他正在为下一次参赛做准备,力求达到新的高度。
D 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喜悦
对于阎晓阳来说,制琴已远远超越了单纯技艺的范畴,更是一种灵魂的滋养与心灵的享受。自幼便对音乐怀有深厚情感的他,虽未能走上演奏家的道路,却以另一种方式——亲手制作提琴,与音乐保持着不解之缘。他深信,一位优秀的制琴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需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与美学感知,这样才能让制出的琴蕴含着生命的律动与艺术的灵魂。
制琴的每一步,从选材到雕刻,从组装到调试,阎晓阳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耐心。当提琴终于装配完毕,第一次被拉动,流淌出悠扬动听的音符时,那份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喜悦,瞬间溢满心间。“那一刻,无论是音质还是工艺,都仿佛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心中满是自豪与满足。”阎晓阳深情说道。这份对音乐的热爱,对制琴艺术的执着,正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记者 李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