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银川晚报》10版。 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上映20余天的电影《小小的我》票房已经突破7亿元关口。该片在影院上映的同时,也在线下为推动残障人士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贡献力量。作为小众题材电影,《小小的我》能够成功“破圈”和“上分”实属不易。
影片中,患有脑瘫的刘春和(易烊千玺饰)勇敢冲破身心的枷锁,为外婆(林晓杰饰)圆梦舞台的同时,也弥合了与母亲(蒋勤勤饰)的关系,并努力寻求着自己人生的坐标。“四字弟弟”易烊千玺这几年通过电影完成了蜕变, 从《少年的你》到《送你一朵小红花》,再到后来的《奇迹·笨小孩》和《小小的我》,易烊千玺完成了从“爱豆”到演员的转变,正在“成为一名好演员”的路上稳步前行。当然,得益于易烊千玺的粉丝宣发,《小小的我》上映前预售票房已经破亿,为电影在“跨年档大战”中抢占先机。不过,《小小的我》从营销到创作上其实一直很低调,电影通过克制和清淡的配乐、带有温度的细腻镜头认真讲故事。从电影摄制的纪录片《小小的我们》中可以发现,主创跟脑瘫患者及他们的家庭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能够随处可见非常生活化且真实细腻刻画脑瘫患者及其家庭的困境的片段。
此前,有观点认为,《小小的我》是在消费残疾人。但是,认真看过《小小的我》之后,就会发现电影的价值还在于能够让观众关注到这类人群与话题。因为电影的热映,我们对身边的一些脑瘫患者也进行了深度采访,其中既有成为优秀艺术家的,也有坚持康复的初中生,他们看待生活的视角是不同的、多元的,而这些丰富的视角是需要被看到的,只有这样“改变”才会慢慢发生。
“电影记录的就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并不觉得自己被消费。我们也希望自己的需求被看到,渴望被当作普通人对待。”在社交平台上,笔者看到了不少脑瘫患者观众的感悟与分享。的确,《小小的我》让更多人关注到脑瘫患者的生活,也让不少人改变对脑瘫患者的刻板印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8500万名残障人士,他们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比如不太便利的出行环境、不友善的社会眼光等等。正因为如此,《小小的我》在上映的同时,发起了关注无障碍事业发展与建设的倡议,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高度关注,让更多人、企业以及机构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与平等的关怀。
小众题材的“破圈”,为推动残障人士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贡献了些许力量,这其实就是不错的“上分”之举,既是对社会责任的续写,也是一种超越“荧幕”的力量。 孙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