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解字说蛇 读懂古汉字中的蛇文化
时间:2025-02-11  来源:银川晚报
  “也”与“曰”。
  “虫”与“虺”。
  “它”与“蛇”。
  蟲。
  蛇年在即,蛇这一神秘而古老的生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一员,更是中华文化中充满象征意义的动物。银川市古文字研究者张鑫华,多年来致力于汉字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蛇”字以及其它相关汉字的演变过程尤为引人入胜。蛇年到来之际,让我们揭开这些汉字的神秘面纱,感受蛇文化的深厚渊源。
  “虫”“它”“蛇”三字同源
  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虫”“它”“蛇”三字同源,本义都是蛇。张鑫华解释道:“‘虫’字的本义是三角形脑袋的蛇,这个字义后来写作‘虺’,读作huǐ,泛指有毒类动物。”在《玉篇》中记载:“虫,古文虺字。”《字汇》则进一步解释:“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由此可见,“虫”字最初的形象是一条毒蛇,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泛指小虫。
  与“虫”相似,“它”字的本义也是蛇。张鑫华指出:“从象形对比来看,‘虫’应是‘它’的古文,单画者为‘虫’,双钩者为‘它’,本义是‘另一条毒蛇’。”后来,“它”在古籍中常用作代词,于是又另造了“蛇”来表示毒蛇的本义。《玉篇》中记载:“它,蛇也。”《正譌》则进一步解释:“它,虫之大者。今文加虫作蛇,二音通用。”
  张鑫华强调:“‘虫’‘它’‘蛇’三字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对蛇的敬畏与崇拜。蛇在古代文化中不仅是危险的象征,也被视为神秘力量的化身。”在蛇年到来之际,这些字的演变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蛇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老虎为什么叫“大虫
  在很多古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也将老虎叫做大虫。既然“虫”与蛇有关,那么老虎为什么被叫作“大虫”呢?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得不说说‘蟲’字。”张鑫华解释道:“‘蟲’字是一个会意字,从三虫,本义是一切动物的总称。”《说文》中记载:“蟲,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后世认为既然“蟲”包含一切动物,为何还要加一句“无足谓之豸”,颇为费解。宋代刑昺解释说:“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蟲。”清代段玉裁则进一步解释:“凡虫无足者其行但见长脊豸豸然、故得叚借豸名。”
  在古籍中,“蟲”字经常省略为“虫”,这也是“蟲”与“虺”合并简化为“虫”的原因。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如来讲:“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里的“五虫”之说源于西汉时期的儒学著作《大戴礼记》,原文及“五虫”分类如下:
  《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张鑫华指出:“在古人对动物类别的划分中,老虎属于‘毛蟲’,因此有‘大蟲’之称。除‘大蟲’外,老虎也可以称为‘豸’。”后来,“蟲”的范围缩小,不再作为一切动物的总称,而是专指昆虫。但也有一些古代的释义保留了下来,如将老虎写作“大蟲”,简化为“大虫”。
  “也”字的本义也是蛇?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也”字的本义也是蛇。张鑫华解释道:“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也’的小篆与‘它’的小篆象形相近。此外,‘也’的金文疑似有弯曲的蛇张口咬的会意。”然而,《说文》中却将“也”解释为“女阴也,象形”。段玉裁在注释中认为许慎的说法肯定有他的道理,这可能与当时的阴阳学有关。
  张鑫华进一步分析:“从象形来看,‘也’的小篆并无女阴之形。近年来,有意见认为许慎此说可能与当时的阴阳学有关。”至于“也”字的构型,从与“曰”的象形对比可知,二字都为与“口”有关的指事字,口上加一横为“曰”,表示言从口出。口下加一笔为“也”,常用于句末或句中,本义为语气词。《颜氏家训·书证》中记载:“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
  “‘也’字的本义究竟何指,至今仍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也’字的演变反映了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张鑫华说道。在蛇年到来之际,这些争议与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汉字的文化内涵,也看到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理解。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S50海原至平川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樱桃花开早 春意满枝头
    樱桃花开早 春意满枝头
    春日黄河风光
    春日黄河风光
    宁夏人物
  •  宁夏林永峰、李彬追记一等功
  •  种下万亩林 为大地披绿
  •  高贵武:做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
  •  农民作家单小花:我从寒冬来 暖人
  •  硝河马姐的“绣花功夫”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