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弹簧后,醒狮龙可以摇头晃脑。
蔡小莉。
醒狮龙。
龙佑盛年。
在金凤区级面塑技艺非遗传承人蔡小莉的工作室里,摆满了色彩明艳的醒狮、憨态可掬的生肖瑞兽、精致的浮雕画……这些作品既包含着传统面塑技艺的传承,又融入了国潮美学的创新表达。蔡小莉用面团与巧思,捏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面塑世界,也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治愈人心的当代价值。
面塑之缘
从偶遇到挚爱
蔡小莉与面塑的结缘,充满了偶然与惊喜。2010年,她在西安开源大厦偶然目睹了一位老师傅制作面塑的过程,瞬间被这门技艺吸引。她怀着好奇与兴奋的心情尝试了一把,没想到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回到银川后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继续深入学习,但面塑的种子已在她的心中悄然生根。
几年后,蔡小莉在银川遇到了冯刚,冯刚老师的面塑技艺让她进一步燃起了学习面塑的热情。在冯刚的指导下,蔡小莉的面塑技艺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正当她准备全身心投入面塑创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她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三年前,蔡小莉经历了一次大手术,术后在家养病期间,她重拾面塑,将这份爱好当作了康复的良药。
在养病的过程中,蔡小莉对面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她不仅学习了传统面塑的技法,还系统研究了面塑造型与色彩搭配,逐渐摸索出个人风格。“我不大喜欢塑人物,但很喜欢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她说,自己会从《山海经》中寻找灵感,从各式各样的瑞兽到民俗醒狮,都成为她创作的主题。
B
面塑之技
将传统与创新融合
面塑,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揉、搓、捏、揪、挑、压、剪、刻等工序技巧,塑造出各种生动形象的立体造型。蔡小莉在继承传统面塑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的特点,对面塑技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面塑一般能保存20年左右,其颜色会随着时间不断变深,而现在有免蒸淀粉和胶粉,制作出来的东西不仅效果好,还可以永久保存且防水防潮。”蔡小莉介绍,用新材料制作面塑,只需将原料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醒发一会,就可以直接塑形了。
蔡小莉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形态的准确和生动,还追求细节的精致和完美。她能够凭借一双巧手,将面团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其中涉及到的调色,也是面塑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经过多年学习,蔡小莉深谙色彩搭配之道,她能够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调配颜色,使作品色彩鲜明、和谐统一。在调色过程中,她还会巧妙运用对比色和邻近色等色彩原理,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蔡小莉还创新地将浮雕技法融入到面塑创作中。她将面塑材料压制成薄片后,利用刻刀在薄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理,形成具有立体感的浮雕作品。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面塑的表现形式,还拓展了其艺术空间。
C
面塑之新
创意与生活的交融
蔡小莉的面塑作品充满了创意和个性。她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作。她的作品既有传统元素的韵味,又不失新颖与时尚气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她的国潮系列作品。
她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国潮醒狮系列。该系列将醒狮文化与十二生肖结合,萌趣造型结合鲜艳配色。代表作《醒狮龙》以摇头晃脑的灵动设计,获2023年黄河流域非遗大赛铜奖。
此外,她还以面塑呈现花鸟、瑞兽等浮雕画,既可悬挂装饰,亦可作为案头雅物;或是用面塑创作仿真花,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既要抓人眼球,又要耐看”。蔡小莉强调,她将服装设计中的色彩美学融入创作,作品多用饱和度高的红、黄、蓝,但通过渐变与撞色平衡视觉冲击力。如今,她的作品已从摆件拓展到车载挂饰、包包配饰等生活用品。
D
面塑之魅
一种快乐与治愈
对于蔡小莉来说,面塑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治愈的力量。在创作过程中,她能够暂时忘却病痛和烦恼,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每当一件作品完成时,她都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的美感,更来自于她对面塑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蔡小莉还通过面塑教学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学员们在学习面塑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艺,更收获了快乐和自信。他们发现,面塑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在一次社区手工课上,一名学员起初很抗拒动手,蔡小莉就鼓励她试一试,结果学员慢慢沉浸其中,做完面塑后,她还捡起掉落的边角料,说“这些小碎片还能用在下一个作品里。”
说到这,蔡小莉笑了。她经常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面塑教学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面塑。“成就感是最好的治愈剂。”她说。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