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与此同时,一部名为《妈妈!》的电影这段时间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位85岁妈妈照顾65岁患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感人故事,这也引发了大家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而电影背后关于老年人养老与带病生存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应对。
影片开始于一顿早餐,女儿将给自己和妈妈准备的早餐摆放在托盘中,但显然母亲的早餐种类要丰富很多,母女俩的生活也借着这顿早餐慢慢展开。女儿一直未婚但热衷公益,对母亲也照顾得十分细心,母亲表面“叛逆”“调皮”,但内心对女儿格外依赖。但是,生活给这对母女开了一个玩笑,女儿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后,母女俩在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反转,母爱的力量重新爆发,于耄耋之年再次“为母则刚”。“真希望这个病是我得。”“你怎么样妈妈都爱你。”影片中,85岁的母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感慨既来自于最深沉的母爱,也来自于故事所要引领我们去思考的议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为特征。这一疾病被称为“记忆的橡皮擦”,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数据显示,中国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认知症的患病人群已经超过了1500万,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则有3800多万。从患病率上来看,60岁以上人群中认知症患病率为6%。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目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具体到银川,截至2020年底,我市在籍老年人口30.99万人,占全部在籍人口的15.1%,与全国一样呈现“9073”的养老格局,而这三种养老模式正在以齐头并进的态势在银川共同发展着。
居家养老方面,在推进适老化改造的基础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散居、特困、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社区养老则注重搭建以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以及农村幸福互助院和老饭桌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社区养老平台。截至2021年6月底,我市已建有社区老年人助餐点69个,配餐中心3个,并通过新建、购买、置换等方式,建设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36个;建成农村幸福(互助)院230家,其中117家设有农村老饭桌。作为3%的老年人所选择的机构养老,主要承担着失能失智和半失能半失智老人的养老任务。截至2021年6月底,我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达到38家,床位达到858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0%。
尽管只是一部电影,但让我们关注到了老人、单身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与命运,并从他们的生活碎片中采撷了希望与力量,同时也让更多人思考如何应对和完善养老这一重要问题。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