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固有印象中,送完孙子上学后,老年人们多半是去早市买买菜,或者去湖边、公园遛遛弯,抑或是喝喝茶、下下棋和打打牌。不过,最近这一两年,不少老年人正在拥入KTV嗨歌。显然,客源日渐稀少的KTV与有闲爱玩且渴望社交的老年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多少有些“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意味。与此同时,老年人们拥入KTV的现象则带给我们诸多思考,比如他们在消费、娱乐和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关注,他们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渴求与空缺,我们是否予以倾斜与关照?(详见今日本报04~05版)
时下,年轻人更喜欢剧本杀、密室逃脱、桌游、脱口秀、露营等新兴娱乐休闲项目,即便是K歌也早已转战线上去嗨个尽兴,时髦还省钱。相比而言,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KTV明显有些“过时”,而且多少有些老旧的曲库更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相关数据显示,近一两年来量贩式KTV全国00后用户同比下降13.4%,与之相反,60~70岁用户同比上升29.6%,70~80岁用户同比上升100%。是的,你没看错,当年轻人不断退出时,KTV逐渐成为老年人的聚集地。
采访中我们发现,老年人正是看中了KTV的“过时”。作为一个庞大且不断成长的“银发经济”消费群体,他们恰恰倾向于集体娱乐,同时又热爱唱歌社交,KTV的环境、设备和曲库对于他们来说足够了,加上“白天场”的便宜实惠,搁谁都会发出“真香”的感叹。其实,这两年不少KTV都会把“白天场”闲时产能充分利用起来,满足有闲的老年人的社交和唱歌需求。尽管有一些商家表示,虽然老年顾客逐步增加,但主要还是维持个人气,毕竟人均十几元钱的消费水准无法覆盖运营成本,更别提盈利了。但是,KTV吸引老龄客源还是有非常好的前景,老年人虽然单次消费花费不大,但频次更高,动不动还爱众筹办卡,因而更有消费黏性,双方一旦建立起亲情般的联系,没准真就能获得稳定的客源与收入。一些地方的KTV还真就顺应市场做出改变,对场地、设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同时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需求和能力,推出适宜的消费服务模式。
采访中,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唱K也成了联系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纽带,无论是KTV还是练歌房,又或是在线唱歌,父母们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学着唱年轻人喜欢的歌,与子女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这非常有助于有效弥合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与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我们与父母因为价值观尤其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各自的兴趣点也大相径庭,生活方式更是迥异,因此交流时常受阻。要破除这种梗阻,就要让相互之间有适宜的相处机会,从而彼此努力地去构筑和谐的代际关系。上个月是全国“敬老月”,“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概念屡被提及,其中就提到“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和娱乐等方面要全方位提供支持”。的确,目前的几种养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侧重于硬件建设,而在人文关怀与情感陪护和文化营造与精神涵养这些软环境上存在盲区和短板,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和情感层面予以倾斜与关照。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