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优化措施“二十条”之后,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措施》,也就是这两天大家争相转发、热烈讨论的“新十条”。“新十条”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老年人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社会正常运转、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等工作,都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与此同时,各地也结合实际情况纷纷推出相应的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在政策优化调整期间,大家面对不同的解读自然会反应不一,有些自己的想法并不足为奇。比如是不是需要赶紧囤点药,尤其是“连花清瘟”,再加上网络上“囤药清单和吃药顺序图”的流传,多种因素叠加让不少人还真就在线上线下抢购起了相关药品。
得个感冒发烧拉肚子什么的,很多人都嫌去医院太麻烦,平时家里都会备着点常用药,这是很自然的事,也算是防范风险的方式。尤其这三年,大家都会时不时整理一下家庭药箱,根据需要买点感冒退烧止咳等常用药放着,就怕局部散发疫情一出现又不好买了。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纷繁芜杂的信息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上咱们“有备无患”的风险防范意识,囤药潮必然就会出现。这个时候一些不良商家囤积居奇借机涨价,肯定会加剧这种恐慌性抢购。
其实道理很简单,优化调整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开和躺平,更不意味着医疗系统放弃救治。国家保护了咱们三年,怎么可能突然有一天就完全不管不顾了呢,只不过是顺应变化换一种方式来保护和管咱们而已,新形势新情况下每个人的确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面对病毒,我们并不会陷入一个人战斗的局面,这些在“新十条”里分门别类地说得很清楚,这个时候买点常用药很正常,但排老长的队去过度囤药真没必要,有这个时间真不如及时和家人去接种疫苗。
昨天,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党毓起就从专业角度作出了说明:对于个人来说,根据特定需求,家里可以适当储备一些解热镇痛的日常药物,但非理性地抢购、囤积特定药品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的确,每个人体质不同,该吃的药也不完全相同,治疗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具体病情来对症下药,咱们就更不能盲目囤药、跟风抢药,甚至随意吃“预防药”。要知道服用药品个体反应差异很大,跟风用药、吃药,一旦对特定的药品过敏,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再说了,药物也是有保质期的,放过期又不舍得扔,如果服用过期药对身体也是有危害和损伤的。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这个时候更要主动作为,及时发布关于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与警示,防止相关医药厂商借疫情防控之机大幅提高医疗药品及用品的销售价格,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以及散布涨价谣言等,从而规范市场行为,保障药品价格稳定。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还是要理性对待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情况,做好个人与家庭防护,积极接种疫苗,及时完成接种加强针,就算是真感染了,也不能偏听偏信网上的说法而乱投医、乱用药,还是按照防疫要求,根据自身症状按照正规治疗方案接受诊治,切莫恐慌。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