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银川又出现了大棚芹菜滞销的新闻,总量27个大棚的芹菜没有销路,不得不求助于媒体,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很多网友都在议论,为什么平时买到的菜价格不低,但同时又有蔬菜滞销的新闻接连出现呢?如今的农村经济,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社,公司化运作,传统农业生产已经升级为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那么,面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我们如何让滞销芹菜解困,不再出现这些问题呢?
观点一
农民不易能帮就帮
蔬菜滞销,让菜农蒙受损失,其影响传导至终端市场,或表现为上涨的菜价。而无论哪一种情形,都会给对应群体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体认。
正如不少专业人士所分析的,蔬菜滞销,一部分原因是菜农对蔬菜种植端过于乐观,增产导致供大于求,但更直接的原因在于物流不畅,各地不一的通行政策增加了运输的不确定性和运费成本,叠加司机资源紧张,“往年来收菜的大客户不来了”,菜运不出去,供应链告急。
此外,对于个体菜农来说,蔬菜一旦过了最佳的收割、售卖时间,蔬菜的品质就会急速下降,当下也没有人愿意买品质不好的蔬菜。于是,菜农会出现资金无法回笼,没钱投入到下一次种植中。如此下去,不论是对菜农还是对消费者都不是好事。
因此,对于蔬菜滞销的菜农,我们还是应该能帮就帮,往小了说这关系到菜农一家的生计,往大了说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保障市民餐桌丰盛,提升市民幸福感。 吴戈
观点二
种菜大户要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
仅从种了27棚芹菜来看,应该能算得上是种菜大户,在进行如此规模的投入之前,就应该要有风险意识。甚至可以说,想要从事市场交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应该摆在首位,种植大户应该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蔬菜滞销,时有发生。这里既有市场供需波动的原因,也有特殊情况使然。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会从心底产生帮扶农户一把,将损失降低的助人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能够种植27棚蔬菜者与大家心底里想要帮助的农户,现实里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现代化的农业经营,越来越趋向于企业,蔬菜大棚种植户在市场上的收益与风险,也得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这不是人为能够干预的,否则就成了计划经济。
当然,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副食品,包括蔬菜的价格,是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和控制的,有关部门必须干预,但第一责任人还是蔬菜种植户。我们需要营造“菜市有风险,种菜需谨慎”的舆论氛围,一方面要求各级执政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原则,做好对菜市的管理、对菜市的必要调控。另一方面要指导菜农以及所有与“菜”相关的人士,把握“菜市有风险,种菜需谨慎”的本领,否则辛辛苦苦的成果,单靠爱心人士帮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周志翔
观点三
未雨绸缪,多想一步
大棚蔬菜高价远销,打出了名声,于是我们引以为傲。可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市场情境中,农产品滞销现象亦不鲜见,帮得了一时若不图个长久,由不得要未雨绸缪,多想一步。
解决途径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不过,数字化改造不能简单理解为网络销售。事实证明,曾经无论如何利用网络电商平台做助农促销,还是要面对后续如物流等诸多梗阻。
农产品顺利卖出去,相关一系列服务得跟上来,着眼于流通模式改造,将生产、物流、销售环节各自的堵点全部疏通。
依托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重点在渠道的有效整合,畅通订单农业、合作农业、远程农业模式,提升效率与质量。推至前端环节,需考虑田间地头的冷库仓储建设,它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也降低物流受阻风险。此外,社区团购的品牌效应与产品质量信任度需要提升。
当然,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借助电商平台做销售。针对线下需求,可借助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体验,吸引市民到农村消费。其间要克服的主要困难,依然是信息传播。而这些都是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理念与管理方式的改变。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