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川市住宅小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针对物业服务规范化、业主委员会履职情况监督,以及各职能部门公共管理职责延伸等给予明确和细化。以期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这是一个应需而生的方案。它对小区居民的期盼做出呼应,更是以激发内生驱动力为引擎,呼应新时代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城市文明创建与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提升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升级的不只是能力,尤其当社区建设有了科技赋能,也将衍生出新的产业属性。放在整个市域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资源、人才、主体、组织等等,都有了更多“活”起来的可能,更多改变的机遇。
观点一
应需而生,得明确何处发力
近日,《银川市住宅小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里明确规定了物业服务“九不准”,厘清了住宅小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任务清单,并将责任精确到了具体单位。不得不说,这份方案就是摸准了当前物业服务的痛点,有的放矢而制定的。相信如果按照这份方案严格执行,在三年期满之时,必然能将银川市住宅小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至一个新的档次。
难点也正是在于这落地执行当中,不难想象,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必然还会发现有遗漏的地方和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地库租售矛盾、养老托幼服务的开展等等,解决这些更深层次供需矛盾,不仅是对物业服务管理者的考验,更是对相关职能部门如何细化、更新政策的一次考验。
如何发力,让政策能落实落地,路径也并不是唯一的,除了压紧压实各部门的责任之外,还可以通过借助市场的力量来解决物业这个老大难的问题,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市场、交给消费者,面对服务意识差的物业公司,消费者和市场自然会用脚投票,将他们踢出赛道,让更多优质的物业公司,能有更多展现的机会。吴戈
观点二
丰富载体提升小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这次出台的《实施方案》特别关注到了物业管理服务、业委会的专业化程度和自主性问题、各部门职责边界与协调联动等,也提到诸如物业管理的电子投票系统等物化载体,以及物业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载体,其用意正是通过各类载体加强小区共同体建设,推动管理走向治理。
小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随着广大市民对现代化、城市化生活的感受不断加深,居住小区能否符合大家的预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硬件层面。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能够提升所在小区的综合品质,这里包括硬件设施、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等,而这更需要物业公司、业委会、社区的配合协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给各界深度参与小区管理提供了平台。
小区管理是个综合性工程。不管是外聘物业公司,还是居民自选的业委会,各方应该将提升所在小区整体品质作为共同目标。《实施方案》正是明确各方责任,投票监管软件可以作为第三方监管手段,督促各方的责任落到实处。
丰富小区管理载体,提升基层管理水平,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也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小区内的综合管理需要下大力气去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实施方案》中的各项举措按照要求如期落实。周志翔
观点三
产业机遇是时候升级前行
前两天,关于“最牛业委会”的消息不少,比起成员构成极其亮眼的成都绿地锦都小区业委会,上海普陀区中远两湾城小区业委会也够聪明,不仅“炒”了管理小区长达20年的前物业公司,还聘请律师和审计团队清查过往账目、打官司,最终,法院判决物业公司返还小区全体业主4000万元。
羡慕的同时不由会想,还有很多小区也需要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倘若是门生意呢?
现在,社区服务大多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也应该多元化,除了公益类服务,还要有商业性供给,以及介于两者间的准公共产品。《银川市住宅小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当中,相关内容的直接呈现很少,但在能力提升、载体丰富的过程中,必然有更多主体和资源加入,当它们聚拢到一定程度,或许会诱发需求,形成新的应用场景、打开新的市场。
事实上,科技加持下的社区服务、建设与改造,都在衍生新的产业属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物业,而是围绕一切生活所需展开的全链式服务和产品供给。这对市场和很多产业是个难得的扩展机遇,也意味着相关企业、行业要有升级的意识,做好准备,往前走一步。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