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银川市“六权”改革现场推进会召开,部署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看上去与大家颇有距离的名词,实际上真切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六权”改革的宗旨,即通过确权、赋能、定价、交易,赋予青山绿水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实现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扎实推进“六权”改革,能最大程度保护好珍贵的资源,用市场化思维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则能让生产要素、生态产品的价值充分彰显,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换。
生产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对资源要素的科学化、合理化利用,用市场化的改革实现这一目标,更为实际而有效。水、土、山林、排污、用能、碳排放都可以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在市场上进行二次交易。
以用水权为例,在整个地区用水量既定的情况下,辖区内企业的用水额需要根据生产所需调配,市场化则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国能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根据《灵武市用水权确权成果报告》,当年为公司确权黄河取水量536万立方米。该公司不断挖掘节水潜力,使用中水,预计到当年底黄河水用量不超300万立方米,取水许可以内还能“富余”230余万立方米。该公司将85.38万立方米节余指标交易给宁夏德泓建设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易价格为1元/立方米,用于平罗工业园区红崖子园14家企业的生产用水。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到的作用,能够让供求双方各取所需。
同样的道理,工业企业可将排污权进行交易。排污权改革帮助传统污染型企业盘活“无形”资产,为企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增资减负,企业也有了加大排污投入的内生动力,由“要我环保”转向“我要环保”,这一转变正式改革带来的正向效果。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水依然静静流淌。然而,经改革这关键一招的“点金”后,山、水、林、田等资源是变现的商品,是流动的资产,是释放的生产力。宁夏地处西北内陆,自然资源有限,发展动力依然迫切,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创新发展机制,让有限资源绽放更大效能。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