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较大规模道路维修工作,努力消除道路安全隐患。与此同时,有市民反映:一些路段上的井盖存在“病症”,比如松动、下凹、倾斜以及破损等。看似小毛病,藏着大隐患,井盖“病症”咱真得勤查快治,别让市民“步步惊心”。
数据显示,银川市城市排水管网约900公里,共设置有井室26000余座,主要分为雨水井、污水井以及方形雨水井篦,这还不包括供电、供水、通信、燃气等其他各类管线井室。尽管所属责任单位会定期巡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井盖进行维修,但难免存在巡查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的情况。但是,作为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井盖一旦“带病”上岗,不光影响道路美观、城市形象和市民出行,还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为什么一些“带病”上岗的井盖会存在长期无人问津的情况?因为上下班通勤的缘故,笔者发现新昌西路快到亲水大街路口的一处井盖及路面明显高出了许多,但已经有较长时间了,问题一直摆在那里,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显然,症结还在于井盖产权多样、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在溯源和管理方面便存在一定的困难,维修更换的窗口期也就一再拖延。
其实,咱们银川市在维修井盖方面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笔者曾现场“观摩”过机械化一体更换井盖的全过程:外形类似于叉车的机械设备先将损坏的井口整体环形切割,然后更换新井盖,再现场浇筑沥青并碾压平整,最后进行水平度检测,整个操作下来也就20分钟左右。由此来看,在维修技术上咱们并不存在问题,还是要从管理上找短板、想办法。外地一些城市近年来开始对井盖实行智能化管理,推行井盖智慧化升级改造。比如北京不少市政道路已有智能监测仪井盖“上岗”,这相当于给井盖上了户口,“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通过建档追溯,做到实时监测、即时报警、快速定位,可以大大提高问题井盖的处置效率,最大限度保障公共设施安全。
显然,安全功夫一定要下在平时,尤其是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井盖,不能漠然视之,坐等它成为“隐形杀手”,而是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同频共振,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逐步淘汰老旧井盖,推广安装智慧井盖。同时,需要相关部门明确责任,提高井盖养护意识与水平,并且有必要考虑通过惩罚性赔偿、追究个人主体责任等方式提高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从而提升井盖的日常安全防护工作。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井盖,但它关联着的却是举足轻重的民生问题,我们期待井盖管理责任明确清晰、管理方式提高并创新,能够及时按时给井盖问诊把脉,从而给予市民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