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五一住宿预订被各种奇葩理由强迫消费者退单的新闻常挂热搜。有商家致电消费者,直截了当说接待不了的,有说已经辞职的,有说房东把房子卖掉了的,有说正在装修的,有说要接待自家亲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房间在加价后又被挂在了平台上。
根据相关平台近日发布的《2023年五一出游风向标》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机票、酒店、景区门票、跟团游等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累计预订量同比去年劲增超10倍,中长线游订单占比高达九成以上。可以说此前市场所期待的报复式消费,在今年五一这个窗口期得到充分释放,给文旅行业的从业者带来充分“回血”的机会。
各路商家想趁此机会补足前两年的业绩,这无可厚非,即使在五一时涨价,只要明码标价,其实都算正当的市场行为。但因商家自身对未来预期不足,之前就通过线上渠道把部分房源以“相对低价”把房间预订出去了,最近又因五一火爆的出游需求,眼红其他店铺五一时较高的房价,耍各种手段,拒履行自身义务,这样的行为毫无契约意识、诚信精神可言,甚至涉嫌诈骗。
旅游经济的灵魂是消费,而支撑大家消费的是契约精神。最近淄博烧烤爆火也印证了这一点,不绕路的出租车、不缺斤短两的称,这些都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如果离开了契约精神,只剩下“赚钱”二字,那么游客玩得不开心,商家也不一定能赚到钱。这种毁约涨价毫无节操,甚至不惜在法律边缘试探的做法,无异于砸了自己的招牌。
当下,在各地都想方设法把流量转变成“留量”的时候,这些吃相难看的“酒店刺客”实在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对此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应有足够重视,一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机制,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和举报;另一方面,应该督促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例,有必要依法严惩。
只有确保游客可以放心出游、安心消费,才能以文旅产业的强劲复苏,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吴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