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7月份信用卡还款当天,徐女士突然发现手头资金告急,这让她决定盘点一下暑期花了多少钱。仔细把一笔笔钱加在一起后,徐女士吓了一跳。“纯算孩子的花费,已经超过了5万元。”以“暑假账单”为关键词在小红书上搜索,会发现不少家长晒出一家三口5天国内旅行花费的万元账单,如果将时间拉长,或者选择出国游,花费将会达到3万至5万元。
家长们急于在暑期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外出见所谓的世面。一方面,今年暑假是三年以来,孩子第一个可以放开游玩的假期,压抑许久的旅游热情亟待释放。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可能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认为在暑假花费更多的资金,孩子就能学到更多、成长得更快。这些花费某种程度上,并非孩子的主观意愿,而是父母认知的强行灌输。
这种做法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回报,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我选择往往被忽视。过度焦虑和期望过高也可能导致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过多的资金,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理性评估和实际情况的考虑。如今回看“暑假账单”,相比于高额的花销,似乎与孩子的提升并不成正比。
中国家长舍得为孩子成长付出,这是甘于奉献的表现。但在为孩子成长花费之前,一定要理智和客观,盲目跟风并不可取。如果家长能够在尊重孩子兴趣选择和家庭经济能力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教育消费,比如为孩子提供能够提升技能和知识的夏令营、培训班等,那么这种做法是有益的。
暑假为孩子“烧钱”是否有用,取决于家长是否能够理性地评估孩子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并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诸如通过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阅读、旅游等活动,拓宽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既经济实用,也会对孩子成长大有裨益。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兴趣选择和自我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高回报或过度焦虑。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