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整体患病率为17.5%。基于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列入银川“十心实事”。近日,银川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平台正式发布,对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系统,以及各类心理健康课程资源等内容模块,通过i银川APP、i银川微信小程序以及宁教云平台,学生与家长可预约线上或线下咨询,对一些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也可以通过平台预约专家进行团体辅导。
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平台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从预防到干预,再到长期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平台完成搭建且有效使用,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那么,这一平台究竟应该怎么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为何总是引人关注呢?
观点一
心理健康服务
要求专业、便捷、个性化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干预,通过移动互联网搭建辅导平台,完成了技术上的设置。应该清楚的是,技术只是平台发挥作用的基础,如何使用好这个平台,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和专家们的协同配合,而这项工作实施起来似乎更有意义。
要真正发挥平台的心理健康辅导功能,专业、便捷、个性化是三个必须达到的要求。专业方面,有专家团和专职督导;便捷方面,有小程序、手机客户端和网站入口,确实解决了很大的现实困扰。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轻度心理困扰和障碍很隐蔽,最好的防护点还是家、校。建设这个平台,不能忽视家长和教师这两个群体,要帮助他们经由平台提高对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强化应急心理援助,这是专业、便捷的另一种注解。
个性化服务,也是推动咨询和辅导服务发挥实效的重要一点。每个孩子的年龄、特质、心理困扰都不同,无法套用统一标准解决,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要求又回到了“专业”这个点,这也是考验该平台运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周志翔
观点二
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可以从运营模式开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平台不仅接入了课程资源,还有心理专家团,是从全市专业心理教师中遴选30人组成,而这个专家团,又由聘自宁夏大学及宁安医院的3位专职督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这是提供服务必备的专业资源。对于存在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校内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平台专家团够用,可若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类疾病,必须交由专业机构干预治理,也就是说,医卫是绕不开的一环。
有媒体报道提到:建设该平台有助于建立全市以教育部门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三位一体”中的“社会”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面甚广,但至少从嫁接医卫专业人才资源这点来看,完全可以延伸为机构合作。平台未来应该考虑打通与医院的联动协作,心理健康测评、筛查,给学生建立“一生一策”档案,可以提供给学校、医院动态监测;对于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学生,则可推荐或直接转至合作的医疗机构,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以提供专业诊疗。当这样一个闭环形成,精准干预处置就保住了底线。
整个服务体系建设,本就讲究“开合”。开放,导入资源、融合资源、有效使用资源;闭合,纵线上逐级统筹管理、横线上强化协同。开合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从预防到管理的全流程服务。是以,关于开放,平台或可接入社区、企业、教研基地以及志愿服务等资源,通过加强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从源头上辅助减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刘薇
观点三
中小学生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服务
心理疏导不应该只是在应急的状态下介入,特别是中小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心理服务应当是长期伴随其成长的教育产品。
有研究指出,配备长期心理辅导的中小学生,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要远远高于没有相关服务的学校。尽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责任主体在家庭,但目前的社会发展和资源配备,很难做到一个家庭解决孩子所有的心理问题。甚至成年人群体的心理问题都十分突出,势必影响到在校的中小学生。
通过更多的快捷方式,更好地将心理服务嵌入到中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能够想到的途径,应当能试尽试。甚至要拿出更多的社会资源,帮助条件有限的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和服务。
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有效的心理教育和服务,获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大数据,掌握趋势性的变化特征,从而为接下来干预心理健康的政策提供现实参考。 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