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家委会基本是“标配”,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原本看似寻常的存在,因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诸多争议而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家委会,说白了就是帮助学校、老师、家长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渠道,但是近些年频频引发争议,比如,有提出疑问或者表示异议的家长被家委会踢出班级群这类事件曝出。笔者从孩子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已然经历了3个家委会。在和一些家长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家长认为家委会确实是家校沟通的桥梁,而且在活动组织、资料交流、事项协调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效用,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一些家委会频频“加戏”,搞攀比竞争,而且存在“绑架家长意愿”的行为。显然,这也是当前绝大部分家长对其质疑的焦点。正因为如此,关于“家委会该不该解散”的讨论在网络上逐渐火热起来。其实,早在今年2月,广西柳州某教育集团就发布公告宣布:学校现有各班家委会终止一切行为,全部解散。对此,校方给出的解释是:尽管家委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学校更希望减轻广大家长尤其是家委会成员的负担,这也是落实“双减”精神和保障师德师风建设、清廉学校建设的要求。
当然,从校方接受采访时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确实有些家委会的作用变了味。试想想,咱们上学那会,哪有什么家委会、班级群一说,不也啥事都没耽误过吗,为什么现在孩子上学了,就离不开家委会了?所以,当家委会距离设立的初衷越走越远时,就要考虑如何规范管理,或者干脆取消不要。有观点认为,家委会主要的落脚点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不应该涉及任何利益的牵连,而且有监督老师和学校的作用,以便于老师和学校能更规范地管理。基于这种共识,家委会才有存在的必要,反之则不然。而且,既然有家长呼吁取消家委会,其中存在的乱象就不能避之不谈、视而不见。比如,有部分家委会成员存在假借家委会的名义谋取个人利益,这实质上就反映出一些家委会成员的素质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家长和学校对家委会的信任。
目前,家委会也确实存在角色定位不清、职能错位等问题,为有效发挥家委会的职能,有必要对其制度建设和运行等内容作出统一规定,准确界定家委会的职责,以确保其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家委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家委会的设立与管理,明确在“双减”政策下家委会的角色定位以及权利和义务,禁止家委会出现不当行为。 孙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