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院里有棵300多年的老桑树,是什么感觉?马有才难忘在困难时期靠摘桑葚贴补家用的日子,也看到如今游客们过来采摘品尝,儿子网上卖桑葚能卖个2000元……
这里是灵武市中北村,家家户户有桑树,光阴的故事从树梢洒下,溢满整个村落。如今,村里利用闲置土地与资源,打造了以桑葚产业为主的观光园区,定期举办桑葚文化大集,“桑葚树园”等地名还被共享到了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APP上,为慕名前往的游客们精准导航。
“举其名,如见其地,审其意,即辨其疆,是故虽经变迁,终古尤资识别。”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宁夏历史悠久,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碰撞与融合的地区。在这种特定的区域历史文化中,形成了鲜明的宁夏地名文化特色,即使一个极小的村落,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在银川,深化地名服务试点工作以及“地名+文化+旅游”模式,已经打造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柄利器。
除了挖掘地名+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赋能,地名+地理标志也在为特色农产品赋能。据报道,灵武市东塔镇拥有优质灵武长枣基地资源,该镇深挖历史悠久和特色鲜明的一些地理标志,把具有传承价值的乡村道路地名传承下来。先后命名了双河路、梨花湾路、果园路等道路,在各个导航APP上精准标注。
突出地名元素呈现,每个村落都能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有故事、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IP,而每一个IP皆可带动一个乡土文创产业链,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及优势。因此在地名资源开发上,可以多一些创意。
当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的优势和力量,全面查清地名文化遗产情况,收集、分析地名信息数据,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完善保护名录,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保护机制下加大地名共享应用力度,形成承载旅游休闲、城乡服务、市民生活等功能的综合地名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做好资源转化,大力扩展“地名+”新模式、新场景,推进创新发展,讲好地名故事。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