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希望宁夏公办小学能尽早实现午餐午休。就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作出公开回复,称正在制定全区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就餐和午休服务。银川市及所辖三区也将在2025年、2026年完成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目标,自治区教育厅将监督指导其强化保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为有就餐和午休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同时规范各类小饭桌安全管理。
我们注意到,回复中明确了要提供服务,但留了一个豁口,是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就餐和午休服务,那是否说明全校或者全面实行午餐午休不可行?我们又该如何客观看待这对需求与供给?
观点一
整体设计理应做好服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到各地区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的同时,可结合实际为非寄宿制学校提供学生就餐和午休条件。这一规定从质量上对学生的就餐、午休等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就是服务,对象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无论从落实要求的角度,还是满足需求的角度,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吃好睡香,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体现。
中午家长接送孩子回家吃午饭,不管路程长短,都会占用掉孩子中午午饭午休的部分时间,而且午饭通常会很仓促,营养搭配往往容易被忽略。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下午上课精神不足,对于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对于上班族的家长来说,午餐接送孩子回家就餐,也大大加大了他们的时间压力。
教育主管部门如果能够解决孩子午休、午饭的问题,势必会帮助家长减轻压力,相信会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支持和欢迎。至于是选择学校自制食材,还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这就需要做好前期调研,以及食品制作过程中的有效监管。餐食的卫生与营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达成这一共识,这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行下去。 周志翔
观点二
统一配餐没必要一刀切
一项公共服务之决策,必然要取绝大多数人诉求的最大公约数,那势必满足不了所有个体的每一项细节需求。
学生午餐午休也是如此,有的家长只图孩子在校解决中午吃饭睡觉,不用自己接送做饭像打仗就好;有的怕学校统一供餐娃吃不好;有的想让家中老人接送做饭却也知道要娃老老实实睡觉,老人是镇不住的;还有的看中小饭桌现做的餐食和相对清静的睡眠环境,却又觉得价格略贵……反正,要求都不一样,你按谁的来?
其他城市也有统一安排所有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午休的,但很少,推行过程中也遭遇过家长反对,认为一刀切太过强制,没有照顾到个性化需求,于是更多的城市只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午餐和午休服务。此后,更多的问题来了——午餐,教育部近日刚刚发声,说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可也有家长对学校食堂不放心;午休,从孩子集体睡图书室、体育馆到拼桌睡再到各种“躺平神器”……费劲儿不?终于还是一校一策各展神通才逐渐平复了争议,这其间,学校投入的人力、精力,地方投入的资金和相应而生的监督管理、社会投入的关注不可估量。可是,孩子们想要的“中午”什么样儿?现阶段教育环境满足不了。
再说银川,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片就近入学是多数,孩子与家的距离大多不远,难就难在一些家长这工作时间与职住距离上,所以,一刀切式的全面铺开不可行也没必要,对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服务就好,但前提是做好诉求收集调查,把家长的希望当回事儿认真对待,结合各校实际做好沟通解释与安排。刘薇
观点三
学校服务需要社会共担
解决学生就餐和午休问题,仅靠学校创造条件远远不够。网友问题反映和自治区教育厅回复中都提到校外小饭桌问题,就是个明显例子。需求和资源供给都应是多样多元的,但其中最大的风险是相互间信任基础太过薄弱,要打破家长对学校安排管理、对小饭桌、对供餐企业等的疑虑,必须从社会共担的角度客观理性看待这对供需,不能将压力全部交付其中任何一方。
首先是服务企业的透明化,从原料、生产、配送,再到最后一公里的送达,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必要的透明化切入口,让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能参与到监督之中。之后便是AB岗的设置,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马上就有其他的企业顶上来,不仅可以让整个网络更具弹性,更能更好地竞争,不仅在服务价格上控制,更从市场竞争层面优化服务产品。
其次是更好的科学普及工作。科技与狠活到底如何征服了公众,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普工作并没有针对性地解决疑虑。以至于公众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一方。包括添加剂的使用就是最好的例证。
更为重要的则是食品工业本身的整体升级和科技升级。我们需要更新鲜,更健康,也更安全的食品。这就需要食品工业根据公众的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消除人们的疑虑,充分信任整个食品工业给社会带来的推动力量。
最后便是舆论的争夺战。不得不承认,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舆论的充分讨论和“评论区”里的争夺战,往往左右着公众的神经。面对伪科学的谣言,必须加以甄别和打击。对于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必须重视和有所呼应。在充分讨论的气氛中,公众才会打消不必要的疑虑,关注点也不会因为风向的变化而失焦,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