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到处都是人,无论是全国范围的旅游景区,还是银川的传统景区和新增景点,均出现了井喷式的人流量。放眼全国,放假前一周火车票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不少网红酒店更是一房难求。显而易见,这个“双节”假期,已经成为5年来最火的“黄金周”,文旅产业也进入了“狂飙”模式。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投入文旅产业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方向。在银川文旅市场上,除了传统的景区和乡村休闲游,还有演艺项目的加入,证明了文旅市场投入的热度之高。长假已经过去,即将到来的冬季旅游,银川是否还能延续这种投资热度,注重体验和已有的休闲文旅项目,是否能在冬季持续引进投入呢?
观点一
刺激消费的累加效应已经出现
“金九银十”本就是传统的消费旺季,在国家层面和各地刺激消费政策持续落地后,这种政策的累加效应逐渐显现,市场信心逐渐恢复,消费增长的趋势明显。
在一系列稳经济、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叠加中秋、国庆双节机遇,这个假期消费市场呈现繁荣活跃的景象,消费潜力有效释放,市场销售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拉动作用持续显现,是经济复苏向好的鲜明体现。此时带来的联动性效应,就是制造业和收入预期的提升。这样的市场大背景,一定会提升消费预期,让消费者更愿意去消费。
旅游消费的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服务消费的增长将成为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文旅产业方向加大投入,打造亮点文旅发展项目,提升原有旅游项目品质,专注于品质型的旅游项目,瞄准消费新需求、新动向,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进一步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更加充分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既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孕育着经济复苏向好的活力。周志翔
观点二
冬季旅游期待更多创新
旅游产业“狂飙”,一方面与疫情三年之后爆发的旅游需求有关,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文旅产业投入的品质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对于接踵而至的冬季旅游来说,考验依然不小——它不是其他三季的复制,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运营能力提升,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承接住这波爆发的需求。
银川冬季旅游产品特色并不鲜明,目前所见皆过于程式化,内容单一、仿照迹象明显,缺乏区域特色,还没能形成有影响力的冬游产品体系。所以,投入之首要在产品开发设计,要能较好地融合本地自然景观与本土民俗文化,还要突出冬季特色,这个难度很大,加之近来夜游与演艺项目火爆,既要延续热度又要有所突破,唯有求新。现阶段的冬游项目大多为人工开发建造,要形成品牌,一定要有文化支撑,浅层次开发,颜值可以是先导,但终究还要输出内涵,提升文旅融合度,精心研发能够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室内娱乐、光影秀等创意型新产品,以及民俗、体育、康养、研学、农业等产业融合型产品,在项目设计、运营等方面进行再提升、再创造,从而丰富冬游产品品类。
再者,冬季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之外,应考虑到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消费特征,相应提供项目与公共服务,辅以精准到位的宣传,才能讲好银川故事,让银川具备四季可游的力量。 刘薇
观点三
现代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增长
文旅市场的“双节”爆火,恰恰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增长趋势。银川必须抓住这样的机会,从自身优势出发,迎接好这波增长势头。文旅产业其实就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括会展经济,创新型的餐饮,玩乐消费品等,这个时候,必须有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这不仅能带动一波基础设施投资,更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现代服务业当中,比如物流业,策展业,还有旅游线路的优化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产业。
银川表面上看到的是文旅产业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从即将到来的冬季旅游入手,把文旅产业的基础做扎实。比如沉浸式旅游的产品策划和推进,针对外地游客的接待设施建设,互联网平台的优化,智慧城市的支持。我们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就会得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加大旅游产业的招商布局,培育本土优质文旅企业,潜心做出属于自身的文化旅游品牌,借着这波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乘势而上,形成新的城市特色。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