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广州华南师大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一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写有“华附开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八个技能”的图片,引发网友热议。“八个技能”中包括:娴熟掌握包括游泳在内的两项运动技能;小学阶段完成不低于1000万字的阅读量;掌握一种以上乐器的演奏技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而据学校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倡导家校合力促进孩子成长,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要求小学生掌握这么多技能,能实现吗?对于其成长又有何助力呢?
观点一
不切实际加重学生家长负担
客观地讲,给学生定出一份“技能清单”,学校的出发点没错,可是学生们接不住啊,那要求高到令人震惊,甭说孩子,就是对成年人来说也很难面面俱到。所以,你这是为难谁呢?
校方再三强调“要家校合力促成长”,实际是将这重任暗暗放在了家长肩头。网友们调侃说,“看到最后一个,以为至少要发表SCI论文一篇。”“不是钱的问题,乐器可以学便宜的,书可以借,但是,家长真的太累了。”没错,这些要求太“费”家长。家长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伙伴,可倘若把所有压力都放在家长身上,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已经严重破坏了家校合作的边界感。
再细看清单里的八项技能,貌似面面俱到,实则规矩限制样样不缺,笼统而不够细致。既然不可能全部完成,学生们会不会挑着简单的来呢?为完成而作的选择就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如此一来,何谈全面发展?教育之多元,是你可以期望孩子多点开花,却不能强制他们面面俱到。如此高到学生根本接不住的要求无异于揠苗助长,与“减负”大背景相悖,亦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过噱头而已。 刘薇
观点二
作为参考引导更有价值
这所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八个技能”,外界看来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确实不小。但是学校提出这些要求,或许可以看作是素质培训的大纲,参考和引导的价值更为重要。
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面对孩子们未来成长的需要,哪项技能似乎都不可或缺。家长和学生可以按照此要求,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与进度,逐步向这些目标去靠近,完成一项自会有一项的收获,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为可贵的,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把“八项技能”当作成长过程中的灯塔,或许更为切合实际。
这也反映出每个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落地存在极大不同。学校注重课本以外技能的培养没错,只是这个标尺和技能的范围该如何划定,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偏差。面对未来学生的发展路径,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当下能习得更多技能,只是该如何让孩子更易于接受,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与完善。 周志翔
观点三
学校创新教学重在探索
当下基础教育存在广泛焦虑,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长的迷茫。我的孩子到底该学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家长群体只能陷入无尽的焦虑当中。广州这所学校提出掌握“八个技能”,其实正是为了解决这种焦虑的来源,虽然并不是强制要求,也算不上什么标准,但至少从家长的操作层面,有了一个可以直接实践的方向,这应该是一件好事。
正相反,如果这种可操作的指导建议是含糊不清的,反而会让家长无所适从,只能听信市场上不同水准的教育机构,以及各种信息来源的干扰甚至是误导。事实上,很多学校并不敢这么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家长和舆论“多想”。因此,很多学校选择了“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错”。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让孩子在应该玩的年纪,通过玩的过程解锁这“八个技能”。阅读不可以是娱乐吗?弹奏乐器不是一种玩吗?体育运动不也是一种游戏吗?这些选择的方向,往往在于家长和学校本身对于教育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有的家长则让孩子放弃玩的时间去苦学。
学无止境,教育也是一样。积极的探索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不如让我们边做边学,边学边改进。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