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讲“双十一”消费,必然要提提快递业,以及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事实上,不久前的工作推进会上,公安部、中央网信办、国家邮政局三部门已就“隐私运单”的深入推广应用再作部署。
一个“再”字,说明此前落实不力。隐私运单事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过去还只是个可选项,但相当多的下单页面里压根没这设置;后来有标准了——今年4月,新版《快递电子运单》和《通用寄递地址编码规则》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明确指出快递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等应采取措施,在电子运单上对收寄件人个人信息作完整加密。什么是完整加密呢?两项新国标说得很具体,包括收寄件人姓名应隐藏1个汉字以上、联系电话应隐藏6位以上、地址应隐藏单元户室号等等,简直像在手把手教学。
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成堆的快递包裹上,很多个人信息依然清晰可见。在央视新闻报道中,某快递驿站每天收到的隐私运单包裹占比仅为40%至50%,而使用隐私运单的包裹也有“打折扣”现象。究其原因,监管的强制性力度不强,导致电商和快递企业缺乏执行的压力与动力。
虽说也有部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意识较弱的问题,但不能以此遮盖企业主体责任,转移了问题重心。要给责任主体增压,一定是在执行环节注重监管,仔细筛查各个环节漏洞,结合奖惩倒逼相关企业重视并严格落实。对问题严重者,可不吝严责。国家标准这条红线要守,得给予足够威慑力,否则难成,更别提普及为行业标配,令消费者放心。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