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夏季演艺收官。据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看见贺兰》冬季演艺将于下月起盛装归来,届时将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作为沉浸式文旅产品的典型案例,从今年6月起,《看见贺兰》在127天的夜游演出里,通过197位演员的精彩演艺,让来自区内外的65万人次的游客经历了一场场迷醉贺兰山下的穿越之旅。《看见贺兰》的全方位升级也表明,沉浸式文旅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得更深远些,通过空间和场景的重构,让沉浸式体验不断升级,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更加深度的融合,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旅体验,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更好的展示场景。
今年双节假期,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火力全开。数据显示,双节假期银川市共接待游客351.21万人次,同比增长547.15%,较2019年同期增长210.86%;实现旅游收入23.21亿元,同比增长588.64%,较2019年同期增长130.22%。其中,沉浸式文旅因其独特的体验性、互动性和文化性成为一大亮点。包括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镇北堡西部影城、水洞沟景区、西夏风情园等景区都“流量满满”,而这些景点又有一个共同点:在传统旅游业态的基础上,通过故事演绎、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现场互动等沉浸式文旅产品,让游客在“时光穿梭”中了解银川的人文历史、城市故事。这些以文化、科技、演艺等为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产品,多是在挖掘提取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旅的深度融合,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与当下大众追求差异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的文旅需求相契合。
那么问题来了,沉浸式文旅如何通过迭代升级保持吸引力、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沉浸式文旅体验让虚拟情境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变得切实可感,因此也打破了大众对文娱消费的固有想象。从颇受游客青睐的《回到凤凰城》《看见贺兰》《北疆天歌》等大型演艺中不难发现,除了科技依托,具有底蕴的沉浸式文旅产品主创人员、高质量的演艺人员、成熟的体验空间运营人员、产品流程管理人员等群体的配合能够让科技体验与实景演绎有机融合,让游客的沉浸感愈加真实。因此,想要从起初的破圈到如今的破题,首先必须让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起来。其次,沉浸式文旅正在形成对诸多领域的赋能、转化与焕新,并且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文化传承、业态焕新、跨界整合、城乡赋能等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们更要头脑清醒,不要一味凑热闹、上项目,搞同质化竞争,建网红打卡式场景,要守住深挖文化内涵这一基石,开发具有可持续文化旅游价值的消费内容。毕竟,一旦陷入声光电、黑科技的炫技黑洞,游客们最终体验到的必然是空洞和乏味。另外,要积极谋划技术创新,尤其要将重点在文化领域的“自主创新”,通过原创引领价值。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银川的山水人文有了技术创新的加持,同样可以风情万种,必然能带给游客们“实打实”的沉浸式体验。
孙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