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客评论 > 博客评论焦点
遏制健康科普乱象,先得铲除流量毒瘤
时间:2024-03-25  来源:红网
  近日,“外卖黑勺是最脏的”“一年点外卖近300次29岁小伙查出胃癌”“外卖中的微塑料两小时就可进入大脑”等多个有关健康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这些话题乍看耸人听闻,但细读原文发现,均存在用词夸张、恶意提炼等现象,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且这种精心提炼、试图通过燃烧焦虑获取流量的话题炒作,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反感。
  开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点开“外卖黑勺是最脏的”话题,视频测评结论却是黑勺安全可用;“一年点外卖近300次29岁小伙查出胃癌”的背后还包括“每周都出去喝酒吃烧烤、熬夜是常态”等内容;而“外卖中的微塑料两小时就可进入大脑”话题,发布者援引了两项没有标明出处的科研,直接提炼而成,并没有证实它的真实性。
  “明明是辟谣的科普视频,居然把谣言作为话题,还推到热搜第一,为了流量真是不择手段”“别再制造焦虑了”,可见这种标题党恶意提炼、制造焦虑的行为,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反感。健康科普信息在流量世界里沦为被滥用的“棋子”,伪科普、不实传言竟能占据榜单,而真科普、事实真相却屡屡缺位,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这实属不该。
  健康科普,本意是传播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理念。科普内容的兴起,背后折射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这是人人期望健康、也是庞大市场需求“助推”的结果。然而一些自媒体发布的健康科普在流量利益驱使下,往往文不对题,甚至以假乱真。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自媒体行业竞争愈加白热化,对流量的渴望超越了一切,一些自媒体为了生存,不得不讨好受众,追逐热点。包括自媒体在内的许多平台,也在“流量池”的争夺下不惜断章取义,选择制造耸人听闻或错误的科普内容,而不关心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做的结果,除了制造公众焦虑,也挤压了严肃科普内容的发声空间,导致真正严谨认真的科普信息距离大众越来越远。
  有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常会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喜欢编制一些食物或者行为与疾病粗暴挂钩,诸如“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剂有害”等。这些内容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纯属伪科普,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担忧和恐惧心理大肆传播。这些信息普遍具有传播范围广、迷惑性强、群众接受度高等特点,加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辟谣难度不断增大。
  同时,炒作谣言、夸大事实、伪装专业人士等伪科普问题也屡见不鲜。“绿豆汤抗癌”“晚上吃水果没营养”“骨头汤补钙”……在老年保健、养生等领域,此类是伪科普传播的重灾区。即便非权威、非专业人士也能进行科普,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负责。
  健康科普是为了让大家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制造新的焦虑和恐慌。科普技术的健康发展,本是技术普惠的有力体现,有助于普及健康知识。然而部分群体尤其是自媒体却失去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违背了基本的职业规范,以充满噱头的标题博关注,断章取义,丢掉了操守。广大不明真相的网民,则在一次次被“捉弄”中,逐渐失去对这些内容发布者的信任。无论对社会,还是那些真实的个体,都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
  伪科普的乱象让人深忧,还有许多问题令人深思,比如这些伪科普信息为何总牵涉上外卖,这些稍理性一点便可识破的乱象却一再登上热搜榜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还健康科普以清白,遏制这一乱象,需要各方合力而为铲除流量毒瘤。首先,要想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现象,除了医务工作者积极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科普知识以外,公众也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轻易被伪科学所迷惑。其次要发挥行业团体的功能,加强对信息源的把关,做好信息核实和跟踪报道,还网民以真相。还有,管理部门更要完善规范制度,强化监管责任,而内容平台也要承担起责任,严格把关,确保发布的健康信息真实可靠,让伪健康科普无处藏身,用真科普打败伪科普。  文阳辉
编辑:马祎琳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春风吹 绿湖城
    春风吹 绿湖城
    林麝:六盘山上的“跑酷高手”
    林麝:六盘山上的“跑酷高手”
    宁夏人物
  •  曹慧萍:汇聚微光,让爱传递
  •  勇救溺水老人 宁夏芦峰登“中国好
  •  坚守平凡岗位,无悔从警之路
  •  喜报!宁夏高院1人被授予“全区信
  •  石市贾玉凤获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征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