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是专利的生命力所在。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这是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企业发明专利的转化运用效益在持续提高。
专利产业化率,体现了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一直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主体。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已超过七成,数量超过300万件。进一步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专利价值实现,同时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企业成长,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要工作。
长期以来,专利数量的高增长率与专利产业化率低,形成明显张力。如何唤醒“沉睡专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中,一些专利成果转化率偏低,与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欠缺、机制不畅等因素相关。专利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不愿转”的顾虑还未消除,“不会转”的现象也较普遍。对高校、科研机构、有需求的企业而言,提高专利技术获取、转化、应用的效率与效益,不仅存在较大空间,而且是发展所需。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推动专利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双向奔赴”,势在必行。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面向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普惠服务+重点培育”相结合方式,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既为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拓宽了空间,也能更好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科研成果落地与助力产业发展的双赢。
当然,专利成果能不能转化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成果质量。尤为重要的是,要强化政策导向,以高质量专利成果促进专利产业化,积极引导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