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人脸识别至今仍存争议。前有上海禁止酒店对已带身份证旅客强制刷脸的消息,后脚便有《工人日报》报道说,北京某医院小程序刷脸挂号,被患者质疑过度索要个人信息。
线上挂号本就已经采集了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根本没必要再设置人脸识别,除非是为了防止“黄牛”倒号。但倘若姓名与身份证号码齐备的情况下还能让“黄牛”钻了空子,那刷脸能挡得住吗?《工人日报》援引北京中医院大学教授、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霍增辉的话说,“刷脸没必要,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患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且增设此环节使采集环节更复杂,增加医院信息维护成本。”简要概括就是“多此一举”嘛。
在一浪又一浪的讨论之后,刷脸依然无处不在,如果没法用自下而上的呼声阻挡,便只好自上而下地施加一定阻力。上海制定《旅客住宿登记问询流程图》,要求酒店收集人脸识别前需要征求同意,国内已有多地实施此类政策。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曾言: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带来社会治理和政府监管的极大赋能,但其同样也伴有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控的风险,法律所要做的是尽力平衡可能的收益和风险,避免新兴技术反而成为压制个人自由甚至吞噬个人主体的工具。的确,没有人愿意活在无时不在的窥视之下,成为他人数据操纵的对象,为避免此种危险,强制收集个人信息行为必须受到法律更严苛的规制,包括刷脸。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