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每一滴水都极为珍贵。让人心痛的是,多年来该地区自来水综合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每天平均四分之一的宝贵水资源白白“跑”掉了。
2019年,红寺堡水务公司反复研究论证,启动管网漏损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探索管网漏损控制的新路径,更好地节约水资源,推动红寺堡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公司学习借鉴行业内先进的管网漏损控制经验,结合地区实际编制了《红寺堡城区管网漏损控制建设方案》,成立了调度中心和管网公司,着手搭建综合调度控制中心和开展管网地理物探。
2020年,红寺堡公司对城区300公里管网进行了地理物探,并逐步建立了基础的管网信息系统,形成了管网资产数据库,实现了管网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全面提升了供水业务管控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
红寺堡公司调度中心经理熊锐介绍,以前运维人员查找漏点就像“大海捞针”,现在能通过信息平台迅速定位漏点,并据此关闭关联的阀门,还能提前判断管材性质,便于快速准备材料奔赴现场开展抢修。城区内漏水,30分钟内就能关闭关联的阀门;小口径管道2小时内抢修完毕,恢复供水。截止到2020年末,红寺堡公司自来水综合管网漏损率由2018年的28%降低至15.38%,有效节约水资源176万吨。
实际上,管网漏损很大一部分是肉眼无法捕捉的暗漏。今年,红寺堡公司在管网上加装了噪声监测仪和智能压力控制阀,进一步完善了分区计量、渗漏预警、分区分时控压管控体系建设。“噪声监测仪就像‘听诊器’,能快速精准查找到漏点。现在,综合管网漏损率在原有基础上再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节约水量42万吨。随着管网漏损控制信息化项目深入推进,公司供水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得到全面强化,彻底改善了以往一处检修,大面积甚至全城停水的被动局面。
10月31日,红寺堡区恒馨园小区三号楼罗先生收到一条“停水通知”,因前进街供水主管道破裂,于当日10点45分至11月1日下午2时停水。收到信息的罗先生从容地接好了生活备用水。经历过“洗发水抹到头发上突然停水”遭遇的罗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恢复供水的时间都会提前,用水感觉踏实多了。”
红寺堡城区北高南低,出厂水压刚能满足南面需求,北面则会出现用水困难的现象。若提高出厂水压力,南边管网压力大,破漏几率也随之增大。
对此,红寺堡公司在南北分界关键管道上安装压力控制阀,使南北片区始终保持恒定水压。同时结合用户用水状况分时段调压,既保证了高峰期供水压力需求,又降低了低谷期富余压力,管道运行更加安全,使用寿命明显提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能耗,预计每年可有效节约电量136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56吨,碳粒粉尘369吨。
现在,红寺堡公司已对747公里主管道和85%的农村人饮管道进行了物理探测,争取在未来两年内将自来水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