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寿渠明代称羚羊殿渠,原开口于中卫黄河南(右)岸,永康堡西燕子窝滩(今杨家滩),尾水入羚羊夹渠。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高士铎于山洪沟口修建暗洞一道,解除了山洪危害,并建“左张拜”,以导山洪归槽。雍正十二年(1734年)吴庭元,筑防洪堤800余丈,易名“甘来拜”。道光十五年(1835年),马傅稷疏浚宴公庙东渠,在倪家滩另开新口,渠道上延三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左张拜冲毁,砌石墙一里多堵之。1934年至1935年,大修山水长拜及河渠要工。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61年,进行改扩建,新建两处山洪涵洞。1963年至1965年渠口上移14公里,于狄家庄建闸引水。1977年对刘家湾子以上14公里渠道进行扩整,兴建南山台子扬水工程。2012年至2016年实施沙坡头灌区南北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渠道及配套建筑进行改造,与羚羊角渠组成沙坡头南干渠,现干渠全长32公里,灌溉面积19.5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