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各级政府为及时开展疫情防控,需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资金。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依托市场化手段,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三个层面入手,通过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在事前做好财务安排,有利于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政府财政的冲击,减轻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平滑财政支出波动风险,助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也是提出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的初衷。
数据显示,世界银行于2017年7月建立起一项大流行病紧急融资机制(Pandemic Emergency Financing Facility, PEF),旨在提供额外的资金来源,帮助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应对跨境的大规模疫情。同年,全球保险费总计增加3.7%,规模达到3.10万亿美金,中国全行业收入保费3.66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量超16.12万亿元,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在许多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保险能够发挥的作用仍十分有限,尚未充分发挥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而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管理,较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财政救济为主、民间捐款为辅”的灾后救济模式,商业保险参与较少。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大量的经济支付是靠个人医保和国家兜底保障,真正由保险机构理赔支付的份额很少。
据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不同的响应级别,响应级别高的情况下,政府大额财政资金支出的压力大。尤其是当发生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应对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是如此。对于这类大额财政资金支出波动的巨灾风险保障需求,单个商业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需要开发专属的巨灾保险产品,依托保险行业,扩大承保能力基础,跨区域、跨年度地累积巨灾保险基金,分层次地做好风险分散安排,建立起巨灾保险制度。商业保险公司如何有针对性地提供风险保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多大程度的风险保障,怎样将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与保险精算技术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赔偿触发条件设计和风险定价,以及如何通过再保险等市场化手段实现保险风险的有效分散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巨灾保险产品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国家工程,需要包括保险业在内的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目前,围绕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风险保障需求,中国人保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体系。“在保险业内,我们首创性推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助保险产品,旨在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救灾安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置等相对小额的应急费用财政支出波动风险提供风险保障,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在抗疫中践行责任担当,向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各地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及家属等捐赠专属保障,已接报处理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案件两千余件,向一线医护人员在内的承保对象处理赔款。并且出台‘安全生产责任险十项举措’,积极支持企业复产复工,拓展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助力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中国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的构建,是通过借助保险的市场化手段,平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的财政支出波动风险,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政府财政带来的不利冲击,减轻财政压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中国人保这项举措不仅获得了社会认可,提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推动保险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行业价值,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