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醉美东麓 > 焦点要闻
贺兰山东麓小葡萄串成大产业
时间:2020-08-25  来源:银川日报
 
  贺兰山脚下的葡萄庄园一派绿意盎然。
  葡萄树下挂满一串串紫色葡萄。
  “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这是《纽约时报》曾评选全球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时宁夏入选的理由。贺兰山东麓,曾经亘古贫瘠的荒石滩,如今焕发着新生。生机盎然的葡萄苗染绿荒原,形成了一条百余公里的葡萄长廊,一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铺展开来。
  一批批勤劳的葡萄酒拓荒者和追梦人先后来到这里,用“绿色”谋划未来,用匠心打造品牌,逐渐成为宁夏独树一帜的“紫色名片”。
  一张紫色名片的崛起
  8月中旬开始,贺兰山东麓成片的酿酒葡萄开始大面积挂果,到了9月中旬,将会进入收获的季节。为了摘下甜度刚好的葡萄,最近,容健去葡萄地里的次数更多了一些,他随手摘下一粒“美乐”放到嘴里告诉记者,现在含糖量只有18%左右,达到24%才是最好的状态,“今年夏天格外炎热,葡萄会熟得早一些,过不了多久,你会看到贺兰山下,近百家酒庄一起酿造葡萄酒的盛况。”他说。
  75岁的容健是宁夏贺兰晴雪酒庄的董事长,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最早一批见证人。1996年,容健被调到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分管农业,也正是那一年,国家葡萄酒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宁夏踏着这样的机遇,将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列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了“贺兰山东麓优质酿酒基地规划方案”。
  之前,葡萄酒在宁夏只是酒精度很低的勾兑果露酒,酿造葡萄的种植也仅限于“庭院式”,渐渐地大家意识到葡萄酒原料和基地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容健回忆,从1996年年底到1997年,宁夏一年的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开启了历史性的发展。
  “那时候大家干劲很足,在玉泉营开现场会讨论实施方案,十几辆拖拉机开入沙漠开垦荒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当时酿造葡萄的行情很好,收购价格能达到每公斤3元,形成了宁夏第一批种植酿造葡萄的高潮。”他说。
  “国家地理标志”让宁夏有了一席之位
  像容健一样,最早一批在宁夏涉足葡萄酒产业的人都知道,2003年,对于宁夏葡萄酒产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容健记得,那一年,宁夏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特大冻害,葡萄产量急剧下降,不少农户损失惨重。
  但产业并没有因此进入低潮期,因为同年,宁夏成为了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之后,第三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的葡萄酒产区,为产业的发展“扳回一局”,也为宁夏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现任宁夏葡萄酒技术研究院院长的张军翔,也参与了当年项目的申报。
  当时,刚从西北农林大学毕业的张军翔,加入了葡萄酒产业专家小组。专家小组一共5人,主要为宁夏葡萄酒的产业规划、技术创新以及品种选择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小组成员也承担了“国家地理标志”项目的申报工作。为了得到认可,专家小组在材料的准备上下足了功夫,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张军翔现在还记得申报当天内心的忐忑和成功后的喜悦。“当天来了很多国内知名的专家,现场气氛很严肃,我们心里都没底,已经做好改材料或者落选的准备,没想到汇报完毕,评委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一致通过。”他说,这代表宁夏在全国酿制葡萄酒产业中,从此有了重要的位置。
  出乎意料的“国际大奖”让世界认识宁夏
  2004年发布的中国优势农业产业区划报告,只有宁夏把葡萄酒产业单独列出来作为重点发展行业,这不仅在葡萄酒行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也因此吸引众多企业进驻贺兰山东麓。
  “王朝”“张裕”“长城”及国际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商保乐力加、轩尼诗相继落户宁夏。同时,贺兰山东麓也崛起了第一批以基地和生产车间相结合的酒庄,葡萄酒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当时刚退休的容健和两位合伙人共同建立了贺兰晴雪酒庄。
  经过一系列试验,合伙人张静用80%的赤霞珠、15%的梅洛以及5%的蛇龙珠混酿出2009年份的加贝兰。当她酿出的酒在橡木桶里静静陈酿时,让她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是,两年后的2011年8月,这支加贝兰闪耀Decanter大赛,从12254款葡萄酒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支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葡萄酒,而宁夏产区也由此进入国际视线。
  在容健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他在Decanter国际葡萄酒大奖赛领奖台上,一改往日的严肃、克制,眼角眉梢全都溢满笑容。“颁奖时,身边都是欧洲人,只有我们几个是‘黄皮肤’的亚洲人,由于主办嘉宾不知道宁夏在中国版图的什么方位,领奖时我们现场画了张图,向世界展示了宁夏……”他说道。
  科技赋能葡萄酒产业从未止歩
  过去,宁夏人“入门”葡萄酒产业,少不了去河北昌黎,山东烟台等地取经,但近几年,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飞快,来自这些产区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会飞到银川了解葡萄栽培的先进技术,学习酒庄的建设经验以及管理方法,张军翔告诉记者,这样的改变,离不开多年来贺兰山东麓产区精心打造的“宁夏模式”。
  走进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园,记者发现,葡萄树主干并非垂直于地面,而是与地面倾斜,呈现出“厂”字形。这一创新式应用,更便于葡萄的冬季埋土和机械化的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关键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2019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结合树形,土、肥、水等管理技术,配套病虫害防治技术,形成了张军翔口中的“宁夏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不仅打造出了酿酒葡萄栽培的“宁夏模式”,还将酿酒葡萄种植的机械化率从原来的30%左右提升到了70%,大大提升了酿酒葡萄的品质和效益。而这种科技对葡萄酒产业的赋能从未停止过,如今,更是迈出了急行歩。
  葡萄产业聚集人才磁场效应凸显
  “西部的原料,东部的技术”,银川葡萄酒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强告诉记者,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流传在葡萄界的一句调侃,过去,东部地区能给人才提供更多职位、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厚的薪资报酬。而现在,随着产区的发展,贺兰山东麓也已经成为聚集人才的磁场。
  十年前,优质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宁夏还不具备建立学院的条件,张军翔作为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开始在大企业中开展培训。“现在这批人分布在产区的各个酒庄,是酒庄的中坚力量。”他说。
  据了解,近年来,宁夏把人才培育作为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自2013年启动建设“自治区葡萄产业人才高地”以来,坚持引才与育才并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队伍。
  本报记者闫茜/文李靖/图
编辑:徐晓斌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暂停服务公告
  •  宁夏10家企业获“自治区绿色工厂
  •  工业企业转型发展 提质降本增效
  •  宁夏回族自治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银川市属5家公立医院提供核酸检测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贺兰山下现云海景观
    贺兰山下现云海景观
    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
    宁夏人物
  •  宁夏人物|一个伟大母亲的传奇人
  •  海娃黄河漂流记
  •  沙与火的考验:我在沙漠修公路
  •  马登俊:致富不忘家乡人
  •  宁夏“巡河人”:全力防汛 守护河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