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继武
上世纪90年代初,魏继武(右)和李华在玉泉葡萄酒厂。
宁夏葡萄酒产业起步阶段的酸甜苦辣,魏继武作为亲历者,全都尝遍。如今回望过去,他似乎忘记了其中辛酸,说到高兴处,爽朗大笑。6月2日,在贺玉酒庄品鉴中心,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宁夏葡萄酒产业起步阶段的艰辛不易,也有老一辈葡萄酒人豁达不屈的可贵品质。本文即为魏继武先生在采访中的口述初录。
从农机修造厂到酒厂
1983年2月,宁夏玉泉葡萄酒厂筹建处成立,1984年酒厂正式开工建设。当时我还在玉泉营农场农机修造厂的修理车间当副主任。
酒厂建设初期,我们就参与其中了,主要安装各种地埋管道。到了1987年6月,厂子建成了,运来了破碎机、灌装机等设备,除了锅炉,其他的所有设备,都是我们农机修造厂的职工安装的。
开始生产时出岔子了。也因为这个岔子,我才被调往葡萄酒厂,从此人生就和葡萄酒结上了缘。当时其他所有设备都运转正常,只有一台灌装机老出问题,要么灌不满,要么灌得太满溢出来。厂家两个售后人员调试了半个月,问题却怎么也解决不了,最后,酒厂一位领导说:“不行把小魏叫过来试试。”还说我好动脑子,或许能解决问题。这位领导是从农机修造厂调过去的,他知道我修农机技术好。我刚开始也有点怯,毕竟在葡萄酒生产设备维修上,我不是专业的,但当时也没其他办法,只能试试看。
看完说明书后,我看到有两个专门调试液压的旋钮,就试着调了调,结果10分钟就调好了。原来那两个液压旋钮要一起调,他们之前总是一个一个地调,所以调不好。从这之后,厂里就把我调到酒厂管理设备了。
效率提高20倍
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不干就彻底拉倒,要干就一定要干好。我到酒厂后先是管理设备,后来因为生产车间的主任出差,我就代理制酒车间主任。代理3天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按照当时的生产能力来算,一天无论如何也能灌装400件葡萄酒,但当时每天却只能灌装20多件,这其中的差距也太大了,原因在哪里?
其实就是工作效率问题。那时候酒厂的工人都是农场职工,彼此熟悉,因此上班后,先要拉拉家常,聊聊天,基本一个小时后才开始生产,也没有生产任务,这怎么能干得好?一定要彻底改掉这些习惯,提高效率。
我计算好所有的用工、用时问题之后,就去找车间的班长谈,说一天必须灌装400件葡萄酒,班长一听就急了,说实话,当时那个数字在所有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我心里清楚,只要提高效率,合理利用时间,7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班长跟我犟,说他完不成,让我带着大家干,我也不讲情面,跟他说只要你写辞职报告把位置让出来,我就带着大家干。最后班长犟不过,硬着头皮去干了。第二天下班后,他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两眼放光,大声喊着:“魏主任,真的完成了!没想到真的完成了!”
临危受命当厂长
现在想起当时最难的一段时间,应该是1992年前后。
当时,我国与国际葡萄酒接轨后,国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调配型甜葡萄酒,只生产干型和蒸馏葡萄酒。玉泉葡萄酒厂面临着产品调整、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市场转型的难题。同时,1991年的一场霜冻,更让农场雪上加霜。1992年年底,酒厂处于停滞状态,工人工资拖欠了9个月。
1992年11月,酒厂公开投票选举厂长,不管怎么样,先把厂子管理起来,发展的事慢慢再说。我记得选举那天是下午两点半,当时我已经当制酒车间的主任6年半了,因为并不想当厂长,所以就没去现场,后来领导派人来找我,我再三推脱不去,最后领导硬让人用自行车带着我去了现场。现场本来是要三轮选出厂长的,结果第一轮提名时,我的票数已经达到72%了,所以厂里就直接任命我当厂长。
我一听就急了,不是我不愿意,是我真的觉得肩膀上担子太沉了。一厂子的人怎么养活?宁夏葡萄酒的出路在哪?一系列问题瞬间塞满脑子。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既然大家信任,那我也不能辜负了大伙的一片好意,还说啥呢,走马上任。
当初的坚持是值得的
1992年11月22日,我正式接任厂长。上任前,我给农场立下了三条军令状:解决职工工资问题,企业扭亏为盈,给酒厂找一条出路。
上任后,我就寻找葡萄酒方面的专家,正好打听到已经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华博士在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做老师,而我们厂的技术员罗耀文、冯晓霞、丁玉镯正好是他的学生,我就通过罗耀文约了李华见面,让他给我们从理论上定个调子。如果贺兰山东麓这个区域能发展葡萄酒,我们就下大力气搞,如果真的发展不了,那就另谋出路。
我第一次和李华见面吃饭时,他把我抱住转了个圈,说和我相见恨晚。我问他宁夏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前景,他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你们是在金沙滩上要饭吃。”他说,贺兰山东麓是中国最佳酿酒葡萄生长带之一,只是现在有很多因素制约,还没有发展起来而已,未来肯定一片光明。之后他亲临现场,一年来好多次指导工作,这才有了后来的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回想起来,当厂长那3年真的很拼,为了省钱,一个人背四十五六瓶原酒,坐火车南下找合作,不过也值了,我到任后,完成了自己上任之初定下的目标。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至今,回头再看当初的艰辛,其实很庆幸,当初有许许多多默默付出的葡萄酒人,比如俞惠民、罗耀文、冯晓霞、丁玉镯、赵兴军、陈保栋等,他们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不分昼夜,这才将一个濒临倒闭的酒厂救了回来,也挽回了当年困境中的宁夏葡萄酒产业。 记者刘旭卓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