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夏季都会感到烦闷、无力、食欲不振,实际上,这有可能是体内淤积的湿气作祟。
为什么夏季体内湿气最易淤积?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体质的除湿方式?记者采访了宁夏中医研究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医师申艳慧。
百病之源“湿”从何来?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吃东西没味道、身体乏力等症状也逐渐显现出来。对很多人来说,度过炎炎夏日并不容易。
王女士今年46岁,入夏以来常常心情烦闷,每天都感觉睡眠不足,提不起精神,早上起床脸部还有些浮肿。“我这是更年期提前了吗?”王女士不由担心起来。到医院检查后她才知道,是因为苦夏体内湿气淤积才导致这些症状产生。
据申艳慧介绍,当患者出现舌苔厚腻、身体沉重懒动、面部容易出油、皮肤瘙痒等典型症状时,就有可能是体内淤积的湿气所致。“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受此影响,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消化、循环、神经、泌尿系统等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导致人体代谢增强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一旦代谢的汗液在闷热的天气没有有效挥发,就会在体内淤积形成湿邪。”申艳慧说,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而湿的来源一样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但宁夏较为干燥,本地患者多因内湿导致湿气过剩。“本来天热的时候人体出汗有好处,可许多人夏天多用空调,不出汗,会导致皮肤毛孔开闭功能失常,湿气无法排出体外,会引起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损伤脾胃的运化水湿功能。”
炎炎夏日,不少人会把冰箱里刚拿出来的西瓜冷饮当消暑良品,但爱吃冷饮会导致水湿代谢受到阻滞。据了解,过食肥厚食物,摄入的能量远远多于身体所需,也易聚湿生痰,引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
祛湿需要分体质
体质因素同样是引起湿气淤积的另一原因。“一般来说,痰湿质或脾胃功能比较虚弱的人更容易在体内淤积湿气。”申艳慧分析认为,暑湿之邪侵蚀人体,更容易困扰脾胃,使其代谢功能更差,就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工作效率低下、低热等症状。申艳慧提醒患者,要根据不同体质对症下药,才能掌握祛湿的正确方法。
“现在大家的保健意识也比较强。说起除湿方法,很多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其实有些除湿药方并不适合所有人。”申艳慧告诉记者,流传最广的除湿良方——红豆薏米汤就不适合寒湿体质的人食用。她解释道,薏米祛湿虽好,但有一定寒性,红豆性平,整个方子偏凉性。湿邪分湿热和寒湿,薏米红豆汤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脾胃运化食物需要阳气,若寒湿体质的人常吃薏米,会损伤阳气,抵抗湿气的能力越来越弱。“喝了薏米红豆汤把湿气压下去,好像症状减轻了,但却伤了脾。建议煮之前可以将生薏米用小火炒到金黄色,把寒性减去,就能避免对脾胃的损伤。”申艳慧补充道。
如何判断自己是湿寒还是湿热呢?申艳慧建议平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脾虚湿盛的人,舌苔大多比较厚腻、发黄,这种情况可能是湿热比较重,可适当吃些苦瓜和绿豆汤。但有些脾胃虚寒的人,舌质单而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平时还怕吃凉的东西,就不太适合吃绿豆、苦瓜、冬瓜等。“当然患者最好先找中医师辨识一下体质和湿气的类型,再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进行食补才是较为稳妥的做法。”
良好生活习惯有助祛湿
据申艳慧介绍,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长期坐着不动,没有体力消耗,机体代谢就会变慢,身体的运化能力随之受到影响,活动不足导致阳虚,容易给身体招来湿气。
要想祛湿,除了在饮食上少食生冷油腻之外,日常生活习惯更需注意。申艳慧建议,湿气重的人日常应多运动,越不爱运动,体内积聚的湿气越多,时间长了会导致五脏六腑受到湿气侵袭,引发一系列疾病。坚持运动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跑步、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另外,不要长时间待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多出门晒晒太阳,否则外界的湿气很容易入侵、“驻扎”在体内。“大家在运动或者大量出汗后,也可以喝些淡盐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申艳慧说。
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常常劳神,也会导致体虚脾弱,内湿加重。因此,要想除湿还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争取晚睡早起,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引起重视,才能度过一个清爽的夏日。 纳紫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