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田阿姨,上周二早晨下楼到小区散步时,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下,摔倒在地站不起来了。检查结果显示田阿姨左侧股骨(俗称大腿)颈骨折,需要进行手术。
记者了解到,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也是老人跌倒摔伤的高发期,尤其是每当降雪过后,老人不慎跌倒受伤就诊的病例就更多了。跌倒,在年轻人眼里可能只是“站起来拍拍灰”的事,但对老年人而言,它的危险程度不亚于心脏病、中风发作。因为老年人大多骨质疏松,骨骼强度和刚度下降,不慎摔倒后很容易导致骨折。那么冬天老年人如何预防摔倒?万一跌倒,如何最大程度地自我保护,将伤害降到最低?对此,记者采访了宁夏医疗急救中心骨科主任医师赵飞。
天气寒冷,身体的灵活性与平衡感变差,加上老人穿的衣服比较厚重,外出时帽子、口罩会影响视线,这些都会增加摔倒的风险。冬天也是许多老年性骨关节病的高发期,尤其膝关节是身体主要负重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病的发作,会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往往“吃不住劲”而摔倒。另外,一些老人视力严重衰退,视物模糊,看不清东西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平衡能力,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摔跌。要注意的是,老人受到生理机能衰退的影响,面对突然摔倒时往往反应较慢,以至于无法快速采取相应措施,所以容易产生摔伤、擦伤、血肿等意外伤害。
“老年人一旦因骨折需要长期卧床,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赵飞主任说,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来说,不慎跌倒后较常发生的,是由于臀部着地导致的股骨粗隆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或是用手撑地导致的手臂骨折。
老人跌倒时常见的姿势一是屁股坐到地上,它可能引起腰椎粉碎性骨折和骶尾骨骨折;还有一种是一边屁股着地摔倒,这种姿势容易导致髋部骨折。“老人在日常行走中,可以有意识地略微前倾上身,一旦跌倒,可以顺势用手掌撑地,避免头部着地,缓冲跌倒带来的冲击;如果是向后跌倒,也应该尽量在臀部着地前用手掌撑地,保护髋部。因为相对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用手撑地给老人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跌倒后不要急着起身
老年人跌倒后,如何积极自救?赵飞主任提醒,如果不小心摔倒,先不要急于尝试站起来,首先检查自己的四肢手脚情况如何。如果感觉手脚、腰部情况并无大碍,腿能抬起来,可以先侧身,转向自己觉得方便、舒服的方向,屈腿翻转身体,呈俯卧位,使膝盖和双肘着地,借助其力量将整个身体撑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身边如果有比较稳定的椅子等物体,可以借助它们的辅助站起来。
跌倒后,如果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非常疼痛,这个时候不要强行起来,而是应该寻找援助前往医院就诊。老人多有骨质疏松,跌倒后极有可能已造成了骨折。当骨折发生时,如果出现不正确的移动,容易使原本没有移位的骨折发生移位,加重病情。
如果在路上遇到跌倒的老人,施救者也不要立马去拖、拉、背、抱伤者,避免对老人造成二次损伤。先要判断老人有无意识、呼吸、骨折、大出血等情况,并注意为其保暖,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
提防老人易摔时刻
生活中,老人在以下这些时刻也容易摔倒,需要多加注意。
着急接电话时:很多老人一听到电话铃响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急着去接听,忽略了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建议老人听到电话响时,不要着急接听,要慢起、慢站、慢走。
早上起床时:在冬天,早晨起床的几分钟可谓是心脑血管脆弱人群的“高危时刻”,血压、血糖等指标可能不稳定,易令人产生头晕、头痛、眼花等症状。如果急着起身活动,摔倒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起夜时:建议在老人居住的房间内装一个小夜灯,卫生间放置防滑垫和扶手。
洗澡时:浴室里安装扶手或固定物,便于保持平衡。从浴池中起身时,动作放慢。另外,老人洗澡时间不要过长,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超过20分钟家人需及时关注。
服药后半小时:服药半小时尽量原地活动,减少外出,避免意外跌倒。
家有老人防跌攻略了解一下
1.排查家中老人是否有耳石症、美尼尔氏综合症之类的疾病,如有尽早治疗,以免眩晕发作时跌倒。
2.最好不要在过道处放地毯,因为没铺平整的地毯容易绊倒老人。
3.老人应多做增加身体平衡性和柔韧性的锻炼如太极拳,或是增强下肢肌肉的健步走等体育锻炼,但雨雪和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室外活动。
4.如果发现家里老人走路不稳,应给老人购买助行器或者拐杖等用品。
5.老人还要重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骨质疏松严重的还需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
■相关链接
老人肌肉少,更易跌倒
老年人容易跌倒,除了因为年纪增长骨骼退化以外,少肌症也是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肌肉其实就是骨骼的助力器,同时,它还是个盾牌,在摔倒时,能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骨折的风险。而一些老人,由于长时间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肌肉组织就会老化、萎缩,其带动和缓冲的能力变差,最明显的是老人的腿力越来越差,腿没劲,步伐缓慢,从站不久到站不稳,还容易摔跤,引发骨折,甚至由此导致瘫痪。
在60岁以上年长者当中,30%有中度至重度少肌症,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其实,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分解流失大过合成,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青壮年时还要略高才能维持平衡。患有肾病的老人虽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但不能不吃,这就要求全部蛋白质来源于优质动物蛋白。对于消化力不足的老年人,补充营养,少食多餐是个好办法。在营养补充的基础上,运动也不可少,它是少肌症干预的关键。只补充蛋白质,没有运动,摄入的蛋白质肌肉不会明显增长,而会转变成脂肪。患有骨关节疾病的老人也不能放弃运动,下肢有问题可增强上肢锻炼,反之亦然。 记者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