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熏鸡。
卓资熏鸡是内蒙古卓资县的一道美食,因为味道鲜美,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并称中国“三大名鸡”。17日,记者在丰登镇的集市上,偶遇一家专门卖卓资熏鸡的店铺,店主步学刚是内蒙古人,他说,希望家乡的美食,能在银川生根。
A 一百多年的历史
“卓资熏鸡的特点是肉质鲜美,保存时间长。”48岁的步学刚是内蒙古左旗人,跟着卓资县的姑奶奶学了6年熏鸡的制作工艺,说到熏鸡的最大特点,他是这样介绍的:说它肉质鲜美,来源于鸡品种的问题,因为制作卓资熏鸡所用的鸡,是卓资县本地的虹羽边鸡,这种鸡产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凉城县、卓资县、察右中旗和四子王旗一带。这种鸡耐粗抗寒、适应性强、肉质鲜美,是做熏鸡最好的品种。
这种鸡为什么会被用来制作熏鸡呢?这得从熏鸡的起源说起了。步学刚说,卓资熏鸡的生产和加工,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不过当时做的还不是熏鸡,而是卤鸡。当时,卓资山镇里仅有三四户人家加工卤鸡,但工艺简单,味道一般,所以也没什么名气,直到后来,与卤鸡完全不同的熏鸡出现后,经过竞争,熏鸡逐步取得了优势,这才有了现在的卓资熏鸡。
而真正让熏鸡出名的,是一位名叫李珍的师傅。20世纪30年代初,河北宣化的李珍师傅来卓资山镇,办起了第一家熏鸡店铺。他取河北定县熏鸡和卓资山镇卤鸡之长,经过长期摸索,创造了卓资山熏鸡独特的制作工艺。步学刚说,用虹羽边鸡做出来的卓资熏鸡,色泽红润,口味纯正,肉骨分离不脱落,外红里韧,经贮耐放,所以深受食客喜欢。
B 老汤煮,旺火熏
步学刚做的熏鸡特别受欢迎。采访时,不断有顾客到店里。“很多银川人喜欢这个口味,在阅海湾那边,有几个小伙子经常开车过来买”,步学刚笑着说,除了选好鸡肉之外,煮和熏,是熏鸡制作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步骤。
选好鸡肉,用清水泡七八个小时,等血水泡干净之后,就进入整形步骤,整形就是将鸡腿、鸡头做整形,摆放得好看点,这样顾客才会喜欢。整形之后,就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煮。煮鸡得用老汤,老汤放入八角、花椒、香叶等20多种调料,用大火煮沸后,转入小火,经过4个小时的慢炖之后,鸡就煮好了。步学刚说,煮鸡得选生长刚过一年的鸡,太嫩的鸡炖煮后肉就烂了,而太老的鸡肉又不入味,口感不好,唯有刚过一年的鸡炖煮后,最有鸡肉的鲜美,也有筋道的嚼劲。
卓资当地有句老话:“八角良姜老汤煮,三味香柏旺火熏”,鸡煮好之后,就进入熏鸡的特色制作工艺——熏。
在步学刚的店里,有一口煮鸡用的大锅,还有一只熏鸡用的炉子。熏鸡的工艺并不复杂,把煮好的鸡放进炉膛,摆在炉膛内的炉条上,然后在炉子底下点燃松果、柏木等材料,熏制时再撒上白糖上色,经过2分钟的熏制,一只看上去焦黄美味的熏鸡就做好了。
咬一口刚刚出炉的熏鸡,能尝到明显的松香味,酥脆清香,色泽看上去很诱人,鸡皮和鸡肉是两种口感,层次分明,好吃不腻。
C 留住美味的记忆
卓资本地还流传一句话,叫“无鸡不成席,有鸡才成席”。意思就是在当地办宴席,桌上必须得有一只熏鸡。步学刚说,熏鸡不仅是当地人们最爱的一道美食,而且已经成了当地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卓资人以熏鸡为傲。
步学刚说,在卓资县的大街小巷,熏鸡店招牌林立,走在街头,时不时会闻到一股熏鸡的香味。因为熏鸡,卓资县还建了一座熏鸡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100平方米,用实物、模拟、雕塑、图片、声音等形式重现了卓资熏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卓资人用熏鸡博物馆的方式留住了美味的记忆。
步学刚听姑奶奶讲过的关于熏鸡的故事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坐火车的人下车买熏鸡的场面。京包铁路穿卓资县而过,火车在卓资山车站停靠时,南来北往的旅客往往会下车买几只卓资熏鸡,卓资熏鸡也因此走向全国。人们在火车站买卖熏鸡的场面,也成为了很多卓资人和到过卓资的人记忆中的一幕。而巧合的是,步学刚的老顾客里,就有一位当年在卓资县下火车买过熏鸡的老人。“老人祖籍北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坐火车经过卓资县,买过好几次熏鸡,现在七十多岁了,就住在丰登镇”,步学刚说,如今,老人时不时会来店里买只熏鸡,他说还是当年那个味,满满的全是回忆。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