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江的说书团队在舞台表演。
冯学江等人的说书团队。
不久前,宁夏曲艺杂技艺术家协会组织曲艺工作者一行4人,与盐池县文联、盐池县文化馆的有关同志前往盐池县大水坑镇东风村,对宁夏曲艺曲种盐池说书进行调研。
这次调研主要是寻访到一支当地土生土长的说书人团队,对于道阻且长的盐池说书这一民间艺术来说,这无疑是令人惊喜的。
土生土长的盐池说书班子
今年5月,听闻盐池县大水坑镇东风村有个村民自发组建的说书班子,宁夏曲艺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唐志刚、宁夏曲艺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国强等4人驱车来到东风村,寻访这些民间艺人。
在说书班子成员李宗文家中,几名表演者围坐在桌子旁,主说的表演者名叫冯学江,他手中弹着三弦,一条腿上绑了竹板,随着腿的抖动打着节奏,旁边李宗文拉二胡,李维鹏吹笛伴奏,饶吉弹键盘配乐,一场小型演出就开始了。艺人们为调研人员表演了《古城会》《如今盐池新变化》等传统曲目和自编新创曲目,他们的表演赢得调研人员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咱们东风村的盐池说书文艺演出队伍,领队是冯学江,团队一共有5人,除了这次到场的4名艺人,还有一名女艺人叫饶彩琴,是副说,她嗓子特别好。”盐池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刘向东介绍,2016年,东风村成立文艺演出队,开始只有冯学江一个人表演盐池说书,后来陆续有人加入,就形成现在这个队伍。这几年,他们常常代表东风村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已然是村里的明星了。
坚持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盐池说书是从陕北说书发展而来的。明清时期,宁夏平原农业生产生活相对繁荣稳定,陕北的民间说书艺人到宁夏各地赶庙会、卖艺讨生活,经过和本地的方言、小曲相互借鉴影响,便形成了盐池说书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唐志刚介绍,盐池说书是流行于宁夏盐池及周边地区的宁夏地方曲种,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盐池说书在发展过程中,几乎绝迹。近年来,宁夏曲艺杂技艺术家协会一直致力于这一曲种的深入挖掘,寻找艺人,在盐池当地艺术工作者的帮助下,2015年发现了侯文礼等民间说书艺人,盐池说书才得以重现。不过,侯文礼等说书艺人老家在陕北,是后来在宁夏盐池定居,慢慢融合本地方言,成为盐池说书的代表艺人。而冯学江说书班的成员都是盐池县土生土长的,口音保留了更多本地特色,并且受到不同流派影响,不仅同样有代表性,更为壮大这一曲种队伍起到积极作用。
唐志刚等人详细了解了艺人们的从艺经历和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并对他们表演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专业意见。“今年宁夏曲艺杂技艺术家协会调研后,通过盐池县文旅局,给冯学江说书班子配了二胡、笛子、电子琴等设备。”刘向东说。唐志刚也表示,盐池说书发展不容乐观,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因此更需要支持现有队伍,坚持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播下去。
链接
盐池说书
说书艺术已有上千年历史记载,早在唐代时期就有盛行和流传,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前行与发展,一代代相传至今。老百姓对于说书喜闻乐见,此艺术不断传入陕、甘、宁、蒙、晋、青等地,艺术形式大同小异,各有特色。地方名称不同,陕西称之为“陕北说书”,甘肃称之为“南梁说唱”,宁夏称之为“宁夏小曲”或“盐池说书”,内蒙古称之为“三弦说唱”“爬山调”,山西称之为“山西说书”,青海称之为“青海评弹”等,都以大三弦为主伴奏。其中,陕北说书颇为出名,其表演形式是说书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在说唱间叙述故事,并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称之为“三弦书”或“琵琶书”。20世纪60~70年代,陕北说书匠多在盐池当地走家串户说书,因受盐池当地地域、口语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盐池方言特色的说书形式“盐池说书”,并被原文化部列为“曲艺曲种名库”宁夏曲艺曲种之一。《中国曲艺志·宁夏卷》上记载:“盐池说书主要流布于宁夏境内的盐池、中宁、同心及银川等地。”“盐池说书源于陕北说书,是在流入盐池一带的陕北说书表演的基础上,采用盐池方言并具有当地特点而逐渐分化形成的。具体的流入及形成年代无法稽考。” 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