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记者李振文摄
面灯。资料图片
社火表演接吉祥
正月十五这天,宁夏的社火队伍浩浩荡荡,从最南端的固原市隆德县,一直到最北边的石嘴山市惠农区,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社火队敲锣打鼓,走过大街小巷,队员身着节日盛装,扭起秧歌跳起舞,舞狮雄赳赳气昂昂,长龙亮甲闪耀,舞动着吉祥喜庆。
宁夏隆德新和村党支部书记、社火班头赵小龙说,隆德最有名的是“马社火”,即在马背上表演的社火。赵小龙说,表演队员化好妆,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然后骑着高头大马巡演。另外,在隆德县还有高台社火,也同样热闹非凡。社火队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及扮演各种人物,然后将他们一起固定在彩车的高台上巡游。在造型制作工艺上,有木工雕刻、绘画、剪纸、刺绣、铁艺、纸扎、布扎等。在表现题材上,将神话传说、戏剧、秦腔等元素也融入其中。除此之外,还有划旱船、耍毛驴、扭秧歌、舞狮等。
武宇林调研时,观看了宁夏各地各种类型的社火表演,她说起当年在中卫市看到的社火景象:每个乡镇的社火队都由装扮漂亮的彩车及旗队引领,浩浩荡荡,气势宏大。彩车上摆放有硕大的锣鼓,男女锣鼓手们使出全身力气,把锣鼓敲打得震天动地。负责接社火的中卫市春节文娱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等候在鼓楼前,点燃了一串又一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并备好了美酒等,热情地迎接一支又一支社火队登场。一时间,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眼前变成了欢乐沸腾的海洋。
点燃面灯万事如意
除了盛大隆重的社火表演,在宁夏过元宵节,还有一项民俗也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点面灯。
“面灯是用荞面做的,直径大约有五六厘米,颜色是灰中带点紫,很精致,也有用豆面做的。手巧的人还会捏出兔子、老鼠、牛等小动物的形象。”老家在固原市的李方兴说,他对这个习俗印象很深。“正月十五点灯盏的历史虽然我不太清楚,常听老一辈人说过,这个习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了。”李方兴今年43岁,他说,小时候,每到元宵节,奶奶总会准备好面,捏好多小灯盏,在这天夜里点亮。
武宇林说,这个习俗也由来已久。在宁南地区,天黑掌灯时分,就会点亮面灯。有些人家是按家庭人口,有几口人就点亮几盏灯。点灯时也有讲究,一是每人要指定好各自的面灯;二是一旦点亮后,不能吹气、扇风、挑动等,要让灯芯自然燃烧,结成灯花。最后,等清油燃烧完,要看谁的灯花结得最大,这将意味着谁今年最有福气,最有财气,万事如意。点完的面灯还可以食用。
武宇林说,隆德县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大人小孩都会一心期盼夜晚的到来,等待着将凝聚了美好期望的面灯燃亮,以及那火焰闪动、美丽灯花形成的快乐时刻。
看灯展猜灯谜
元宵节看灯,是自古流传至今的习俗。如今在元宵节,银川街头满是花灯彩灯,还有大大小小的灯展,可一饱眼福。开灯祈福,明亮的灯光,映照着吉祥喜庆的新年。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灯展,是2008年在森林公园举办的,那也是我第一次看灯展。”银川市民张艳宁说,那次全区各市县区联展的灯展,规模很大,十分精彩。“看完灯展,我们从森林公园出来,想坐车回去,结果死活坐不上车,无论是公交车还是出租车,满满的都是人。”张艳宁说,最后他们硬是从森林公园步行回了中山北街的家。
除了看花灯,猜灯谜也是特别有趣的一项活动。发起成立银川市灯谜学会的苏德友先生,曾回忆起1984年的元宵节:银川市政府在灯光球场(现东方红广场一带)组织元宵灯会,他们灯谜协会第一次组织露天灯谜晚会,悬谜1000条,为期两夜。苏德友回忆说,那场活动吸引了3000余名游人前来猜谜,主持人穿梭于人流中巡回服务,当众释谜,晚会获得巨大成功。从那以后,来自各单位的邀约,让灯谜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吸引的谜友也越来越多,更多大型灯谜活动开始在银川举办。
元宵摇出团团圆圆
元宵节这天,宁夏人也自然少不了吃元宵的习俗,圆圆的元宵也被称为汤圆,正月十五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银川市民张芳说,每年元宵节前,母亲总会上街买各种材料,手工制作汤圆,母亲提回来的袋子里,装着花生、核桃、芝麻、元宵粉等。“母亲多会制作黑芝麻馅,将黑芝麻和白糖掺在一起打成粉,加入黄油拌均匀,再少量加点清水,拌均匀后放在冰箱冷冻变硬,然后再将馅料搓成一颗颗小球,面皮则用糯米粉加白面制作。她说,母亲包好汤圆后,还会将一颗颗小汤圆放进一个用竹篾编成的簸箕里摇汤圆。张芳说,“母亲要摇很久,一边摇还一边看,她要将每一颗汤圆都摇得十分规整,说是这样才好看好吃。”张芳笑着说,她明白母亲的心思,她希望一家人吃一颗圆圆的汤圆,能够团团圆圆。
其实在过去物质条件较差的时候,宁夏山区的人们没有糯米粉等制作汤圆的材料时,还会吃“长面”,长面是用白面制作的长长的面条,同样寓意长长久久,和和美美。 记者刘旭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