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帽子。
可爱的小兔子。
造型多变。
小仙女。
谁没有过玩泥巴、捏面团的快乐童年?软软黏黏的一块材料,表达着每个人最初对世界的认知。当然,这种快乐也不只属于童年,黏土爱好者马静蕾从小就爱玩这类材料,后来成为老师,将捏黏土的快乐又传递给更多孩子。
越捏越喜欢
马静蕾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因为学校为孩子们和家长提供的延时课堂开始接触面塑。“我记得很清楚,每到周五老师就会和面,教孩子们做面塑。”要教孩子就得自己学,马静蕾一开始也是自己摸索,后来,越捏越喜欢。之后,她就去银川市青少年宫当了老师,继续面塑教学。
相较于面塑的制作过程,超轻黏土凭借着颜色丰富,可直接使用等特点,成为泥塑很好的替代材料,可塑性也有了更多可能。而且它上手简单,低学龄的小朋友很容易就能做出来一个作品,但想更进一步做出精美的作品其实并不简单。
“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包含了很多技巧,像雕塑、绘画之类的,很多的知识你必须足够了解才能把它做好。”马静蕾的泥塑作品既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又有飘逸灵动的动漫人物,其中的五官都需要用丙烯等颜料画上去,没一定的美术功底很难完成一件精致的作品。
玩黏土的意义,是快乐
从小喜欢各种手工的马静蕾不仅会捏泥人儿,还会缝制、钩织玩偶。在一系列手工中,她最喜欢的还是黏土。“超轻黏土更干净,颜色更鲜艳。”她说,为了能捏得更好,教给小朋友更多东西,她还为此专门拜师学艺。
马静蕾现在教的孩子大多是小学生,在上课时,她最注重的是创造力。“以前的美术教育,我印象很深的是画个房子,左边要有太阳,太阳旁边画几朵云。现在我一般给他们基础的形状要求和一些图片参考,孩子们会把很多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形成最终的作品。”她说,针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技术层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创造力是绝对不能丢的。
提到授课的过程,马静蕾拿出手机,兴致勃勃地展示着自己给学生们拍的照片,几乎每张照片中的孩子都洋溢着灿烂的笑脸。“你看我们的孩子上完课开心得不得了,有一个年龄小的女孩,做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都在夸她,很有成就感的。”说起孩子们的创作,马静蕾很开心。“玩黏土不像书法、舞蹈、钢琴那样可以考级,但快乐感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黏土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它的价值一点也不输其他艺术。” 记者李尚实习生马博丽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