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内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原银川亚麻厂家属楼。
巷子里的老楼与新居。
轻纺巷位于西夏区怀远市场西侧350米处,南北走向,全长600米。北端相接于怀远西路,南端至北京西路。从它的名字就能猜出来,轻纺巷的得名,应该与纺织业有关。事实确实如此,眼前这条不起眼的城市小巷,的确见证着银川纺织业发展的火热过往。
1968年后逐步形成
从怀远西路与轻纺巷交会处右转,就进了巷子,23日的轻纺巷,有着银川许多小巷共有的景象,六七米宽的车行道,醒目的黄色标线,暗红色的人行道砖,街巷两边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再往前走,突然就觉得不一样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映入眼帘,左侧是红白相间的崭新居民楼,右侧却突然“跳”出几栋老旧小区:红砖墙的外立面是岁月沉淀的暗黄色,暗黄的外立面上,还有一道道从防盗窗下“流”出来的锈迹。这种突然而来的反差,不仅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疑惑,这些与周围环境不相匹配的老楼,建于何时?谁曾在此安居?
答案在1988版的《银川市地名志》里,翻开书中所附《银川市新城区街区地名图》,很容易就能找到彼时的轻纺巷,位置与今日一致,而它的得名来源,也可在图上一眼便知,在轻纺巷的东侧,标注着两个醒目的名字:亚麻纺织厂、棉纺织厂。轻纺巷的得名,是否与此紧密相关?
再查询此地名,便有这样的记载:轻纺巷在银川市新城区西部。南起西夏西路,北入怀远西路,长600米,车行道宽7米。1968年后逐步形成。因其从银川亚麻纺织厂厂区与生活区间穿过,1981年命现名。
眼前的轻纺巷,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但从昔日记载的小巷位置、长度、宽度来看,这35载春秋,它并未改变。
一群人的共同记忆
小巷从未改变的,除了它的位置之外,还有曾生活和工作于此的一群人的共同记忆,那些记忆里,有这条巷子的过往,有它的坎坷和泥泞,也有小巷之旁的悠悠岁月。
74岁的安家西,便是那群人中的一员,他曾是银川亚麻厂的职工。1958年,9岁的安家西跟随父母,从安徽老家来到银川,因为父母从事铁路建设方面的工作,他便跟着父母一起,住在火车站附近,现在说起上世纪60年代的轻纺巷一带,他自然不会陌生。“上世纪60年代,西夏区在一片戈壁滩上建起了好多厂子,现在的轻纺巷这一片,也建了厂子。”他回忆说,当时自己年龄还小,许多事现在记不太清,但建厂的事,因为离家较近,他记忆犹新。
安家西口中所说的“建厂的事”,原银川棉纺织厂职工钱伟平更为熟悉,他说,这家厂子,就是1958年开始建设的银川棉纺织厂。《宁夏通志·工业卷》记载,当年,纺织工业部批准筹建银川棉纺织厂,最初设计规模为棉纺锭1.5万枚,自动织布机420台,这是宁夏兴建的首个现代化的棉纺织企业。遗憾的是,这个厂尚未完全建成,国民经济建设进行调整,该厂“下马”。但为了保存已有的生产技术骨干力量,仍开动了已安装的部分设备,勉强维持生产,主要产品是中支棉纱和白市布。1965年,银川棉纺织厂重新恢复建设。
巷子旁的亚麻纺织厂
当年的轻纺巷旁,除了银川棉纺织厂外,1966年,这里建起了第二家纺织厂——银川亚麻纺织厂。
银川亚麻纺织厂,便是前文提到的“轻纺巷”的得名来由:因其从银川亚麻纺织厂厂区与生活区间穿过,1981年命现名。
后来成为该厂职工的安家西,还记得这座厂子生产经营的一些细节。“厂里的老职工说,1956年,银川建立了第一家亚麻原料加工厂,专门加工宁夏种植的胡麻秆,加工出来的胡麻纤维,再拉到我们厂子加工成亚麻布,当时的效益很好。”
后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银川亚麻纺织厂先后经过几次扩建、改造、合并,于1987年更名为“宁夏亚麻纺织印染厂”。它在宁夏轻纺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许多高光时刻,比如在1994年包头亚麻专业委员会上,该厂生产的亚麻酶洗布被评为一等奖,涤麻印花布被评为二等奖。
将打造成为文化特色街区
如今已74岁的安家西,从9岁来到银川之后,便一直生活于此,六十五载春秋间,他乡早已变家乡,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这一带的戈壁滩,也记得无数天南海北来宁夏支援建设的人在这里流下的汗水,他也感慨65年间银川的巨变。
这段时间,轻纺巷周围再次变化,和它交叉的东塔巷里,工人正在砌漂亮精致的红砖墙。他打听得知,未来这一片,将要打造成为文化特色街区。他所说的“特色街区”蓝图,在2021年银川市发布的《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里,早已勾勒。《方案》指出,银川市将西夏区怀远街区与红酒文化相结合,打造西夏区怀远红酒文化特色街区,结合红酒旅游文化元素,接续打造健美巷、轻纺巷、东塔巷文化特色街区。
安家西指着巷子里老旧的红砖楼说,这些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他们厂的家属楼,看见这些楼,他就会想起青春岁月,以及那一段段光鲜亮丽的往事。 记者 刘旭卓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