炝拌苜蓿菜。
春天的苜蓿。
春分刚过,阳光透亮,春和景明。银川虽然地处西北,依然稍有寒意,但广阔的原野上,已泛起绿意,这些绿中,就有许许多多的野菜,苜蓿正是其中之一,刚冒头的嫩芽鲜绿脆嫩,正适合做一口美味。
一份感恩和尊重
“小时候,苜蓿芽长到两三厘米时,我就挎一个小篮子去剜苜蓿。”今年42岁的隆德人张晓霞说,剜苜蓿在她小时候,是农村孩子间极为“隆重”的一项活动,需要准备一个编织漂亮的小篮子,一把用着称手的小铲子,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我们挎上小篮子,哼着儿歌,蹦蹦跳跳地就奔向河边的苜蓿地了。”张晓霞说,她对儿时剜苜蓿的情景记忆太深。家里大人下地干活了,她们小孩子放学早,就挎上篮子去地里剜苜蓿,一方面是帮大人挖点野菜改善生活,一方面是约上小伙伴去踏青。如今想起那个场景时,脑海里总会蹦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画面,她笑着说,她们不是忙着放纸鸢,而是剜苜蓿。
剜苜蓿虽然简单,但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挖根。她说,剜野菜的时候,谁要是挖了苜蓿根,会被小伙伴严厉制止,他们都知道这一点。“奶奶经常给我说,不能‘斩草除根’,苜蓿给了我们提供了食物,要感谢它,奶奶说,在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满山遍野的苜蓿菜,曾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她说,因为有这些充满感恩的教导,所以孩子们在剜苜蓿的时候,也是带着一份感恩和尊重的。
长在春风里的野菜
“苜蓿能吃的时候,就到了春分以后了。”张晓霞说,这是奶奶告诉她的。每年这个时候,燕子就要从南方飞回来了,家里屋檐下的燕子窝,就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此时太阳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此时的银川,小区里的草坪,唐徕渠畔的柳树,开始变绿了。中山公园里的香荚蒾红了,贺兰山的蒙古扁桃粉了,美好的春天就在跟前。这样美好的春日,也有属于苜蓿的一份。
苜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欢的野菜,也被叫做目宿。又称木粟、牧宿。《西京杂记》记载:茂陵人谓之连枝草。可作饲料、绿肥、药材。其嫩茎叶人可为蔬,其籽可为饭。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史记·大宛传》有记载:苜蓿原产西域,汉武帝时汉使取其种实,中原“始种苜宿”。《本草纲目·菜部》载:苜蓿年年自生,一年可三刈。苜蓿也具有牧草、食疗、药用、观赏等价值。
简单食材的美味
说起苜蓿的做法,那可就太多了,张晓霞说,她最喜欢两种吃法,一种是炝拌苜蓿菜,一种是苜蓿琼面。
“每次剜满一篮子苜蓿回家后,奶奶就给我做炝拌苜蓿菜。”她笑着说,洗苜蓿菜要特别注意,不能太过用力,那样会将苜蓿洗烂,而要用清水慢慢冲洗。洗过的苜蓿,有着淡淡的青草香味,那是春天的味道。
“洗干净的苜蓿倒入开水锅里焯水断生,再过凉水,控掉水分,装入拌菜盆中,然后在料碗中加入蒜末、小米辣圈、干辣椒节,热油泼香,再加入香醋、生抽、香油、盐、鸡精、白糖少许,搅拌均匀,最后再将兑好的料汁倒入拌菜盆中,搅拌均匀装盘就行了。”如今也会自己动手做苜蓿菜的张晓霞,熟悉地讲述着这道菜的做法,她笑着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调料都有,做出来的苜蓿菜更有一番风味,但过去生活并不富足时,简单的几样调料,拌出来的苜蓿菜,同样让她记忆深刻。
“奶奶的用料很简单,不过说句老实话,那时候也没有太丰富的调料,只能简单地来。”她说,奶奶会在苜蓿菜上撒上些蒜末,然后烧开油浇上去,再拌上盐和少许陈醋,一碟美味的苜蓿菜就上桌了,如今回想起当年,她依然会咂着嘴咽口水。
地方特色的苜蓿琼面
苜蓿还有一种做法,在宁南山区一带叫做苜蓿琼面,做法很有本地特色。
张晓霞说,苜蓿琼面就3种原料:苜蓿、面粉、土豆丝。先将苜蓿清洗干净,土豆切丝备用,面粉拌成絮状;然后起锅烧油,油烧开之后,倒入苜蓿菜和土豆丝翻炒,翻炒时间不能太长,三四分钟即可,最后再将拌好的面粉铺到炒好的菜上,焖10分钟后,用筷子搅拌均匀即可。
这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味道,张晓霞说,苜蓿菜漫山遍野地生长,土豆和小麦也是宁南山区的土地上最为常见的农作物,不过做这道美食有一个很关键的细节,那就是油得用宁夏本地产的胡麻油,她笑着说,胡麻油有着宁夏人最为喜爱的纯正香味,那种香味,和春天的野菜融合,会变成一种记忆深刻的地域美食符号,这个符号,宁夏人一口便能分辨出来。 记者 刘旭卓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