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大泉汩汩润泽古今
时间:2023-06-26  来源:银川晚报
  茂密的芦苇丛中便是大泉所在。
  银川东长城一线,从黄河边横城堡附近的“小龙头”起始,一直向东走出灵武市界。昔日这段长城沿线多为干旱的沙地戈壁,但奇怪的是,在这段长城沿线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村落。其实当你放大了卫星地图来看时,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一条蓝色的水沟赫然出现,原来沿着长城一线,有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边沟”。一切“顺理成章”,人们北靠长城,南依边沟,建起了村落,祖祖辈辈繁衍生息。而这“边沟”的源头,是一个名叫“大泉”的泉眼。
  寻找大泉
  在卫星地图上,一条蓝色的边沟,以它的起点和它在黄河的入口处为终点进行测量,这两点的直线距离大约32公里。这条沟在长城南边,离长城数十米,大致与明长城平行,水由东向西流淌,沟两边是高十多米的峭壁。峭壁之上是开阔的平地,建有一座座烽火台。
  6月14日,记者开车前往东长城一线,寻找边沟的源头——大泉。大泉寻找起来并不容易,长城沿线的道路弯弯绕绕,定位的地点到了跟前一看,却是断头路,又得绕回来。最终找到大泉的地方,是在一处芦苇丛中,位于清水营城址东一公里处。
  大泉看上去不大不小,直径约为20米,泉中布满芦苇丛,高的芦苇有五六米,大泉中央位置有泉眼清晰可见,扔一小石块探底,能听见深沉的“咕咚”声,泉眼周围是茂密的芦苇丛,靠近泉眼的芦苇丛绿油油的,有风拂过时,迎风摆动,外围靠近岸边的芦苇则是干枯的。边沟就是从这里发源,然后向西流入黄河。
  站在大泉边的高地上西望,长城之北一片戈壁,南侧是边沟流淌出的绿色“廊道”,汩汩泉水从大泉发源,沿途又汇聚了无数小泉眼,一路向西。人们就在这条绿色廊道旁住下来,繁衍生息。
  四季长流水
  清水营村就在大泉不远处。
  从小在大泉边长大的清水营村人赵金喜今年72岁,说起大泉,他再熟悉不过。“我们清水营村可是个好地方,你看这边地势低,周边的水都汇聚到大泉那儿了。”赵金喜说,过去的大泉可不像现在水少,有点干涸。他听老辈人讲,明清时,大泉水多,边沟也是水草丰茂,从沟北到沟南,人要划着小船,才能到对岸去。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沟里的水虽然没有过去那么大,但也是常年流水。
  老人说,关于这一眼泉,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说过去这个泉一直往出翻着八尺高的泉水,人们传言不堵住水眼,这个地方就要遭水灾,于是人们就将一个磨盘扔到泉眼里去了,后来大泉的泉眼就变小了,成了如今的样子。
  赵金喜说,这些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这个地方水多却是千真万确的。他说,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灵武县组织人来开挖泉眼,结果挖了一天挖大了,过了一夜,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因为水流不断冲刷,流沙流下来又把扩大的泉眼堵成原先的模样,最终挖了几十天,也没挖出什么结果,只好作罢。他笑着说,除了水多,大泉中间的泉眼冬天也不封冻,特别神奇。
  “我们小的时候还下去过大泉的泉眼里,泉眼有一米多深,能踩到底,底下是沙子,特别细。”赵金喜说,其实过去在清水营村附近,地下水是很丰富的,在沟里随便找个地方打一眼井,挖不了多深就出水了,水不仅清凉,而且特别甜。
  泉边景如画
  站在边沟南边的崖上,你就更能明白此处水多的原因。大泉,以及边沟所在的位置,在长城之南,是最为低洼的地带,四周的地下水,顺着水道汇聚于此,然后流入黄河。
  “清水营村是戍边人的后裔建起来的,村民世代喝着、用着大泉的水。过去村里没有水田的时候,这里是放牧的好场所,因为水草丰茂,羊群能在这里吃饱喝足,所以极为宝贵。”赵金喜说,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村里慢慢地发展起了水田,用的就是从大泉流出来的水,刚开始是200亩,慢慢发展到了400亩,这些水田,养活了整个村子的人。
  大泉以北,是绵延的明长城,长城外沙地绵延,长城之南,边沟像一条绿色的长廊,从大泉起始,向西依次分布着清水营村、马跑泉村、蒋家窑村、张家窑村、横山村,过水洞沟后,又到了横城村,才最终到达黄河。这一条绿廊串起的村落,就像一颗颗翡翠,熠熠生辉。
  长城筑起了坚固的堡垒,水则串联出了生命繁衍的密码。边沟沿线的无数泉眼,无数个“大泉”,从古至今汩汩流淌,演绎着生命的故事。这里有水洞沟数万年前的原始文明,有明清时代的戍边历史,也有后辈人在此劳作,建设家园的动人故事。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S50海原至平川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生态景观再提升
    生态景观再提升
    贺兰山下美如画
    贺兰山下美如画
    宁夏人物
  •  纪成军:当好行业领头羊
  •  返乡博士在“白茫茫”土地上播下
  •  王刚 :让农民当“甩手掌柜”赚好
  •  让宁夏“质数大米”火遍中国
  •  汪威:立草为业 在乡村振兴中贡献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