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营段长城沿线的边沟里,苇叶葱郁,水鸟嬉戏。
沧桑的清水营古城外,草色青青。
银川东长城过了清水营再向东不远,就出了灵武市界,作别银川,进入吴忠市盐池县境内了。回顾走过的东长城一线,从起点“小龙头”开始,一次次走访中,我们“聆听”长城“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它要讲述的,是它(在银川境内)最东端一段脚下的清水营村的故事。
得名源自清水营
和长城沿线的许多村落一样,比如横城村、横山村、蒋家窑村、张家窑村……无论清水营村的得名,还是它的位置,都与长城有着密切的联系。6月28日,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清水营村,探访这处村落的故事。
“村子得名就是因为清水营。”清水营村72岁的老人赵金喜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他口中所说的清水营,在今日清水营村老庄点西北方向5公里处。
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清水营西逾河至宁夏镇城七十里,南至灵州城七十里,东至兴武营六十里。旧城周回一里许,始建年代不详,规模较小;成化十年(1474年),宁夏总兵范瑾自黄沙嘴至花马池,修筑了一道长达三百余里的“河东墙”长城,途经清水营,与余子俊修筑的延绥镇长城贯通;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将该城四至拓宽为二里,驻守卫所官军一百二十名,相当于一个百户所规模;嘉靖八年(1529年),宁夏巡抚翟鹏奏请朝廷增加官军五百一十名,置操守官一员、管队官五员、守堡官一员,形成半个千户所的兵力配置,成为明长城沿线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嘉靖十一年(1532年),总制尚书王琼一度建议灵州参将带兵驻此城,并设兵部议事处,三边总制等官员在此议事,至此清水营城成为当时河东长城边事指挥中心。到万历年间又进行了砖包外墙,并增设了守备,防御力量又一次得到提升和加强。明时这里还形成了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每逢交易日马嘶驴叫,牛羊成群。
“这里是个好地方”
“过去的清水营村比现在大,从东到西得走10公里,从南到北也得有个4公里多,北边是长城,南边是山,沿着长城还有一条沟,到了季节,水大得很。”赵金喜说。
清水营村北边有一条边沟,过了边沟,就是长城。在此处俯瞰长城南北,景色截然不同,长城以北是沙地,连片的荒草,长城以南的边沟内,则是细水长流,绿树成荫,苗木繁盛的肥沃之地,而再往南,出了边沟就是高地,同样的连片沙地。
长城庇护着臂弯里的清水营村,一股涓涓细流,流淌着清水营村人代代相传的故事。
“清水营村很久前就有了,村里老人说,我们村子是戍边人建起来的。”赵金喜说,清水营是个好地方,好在两个方面,一是长城阻挡了来自北方的风沙,二是边沟里的水长流不息。从先辈们一年四季打猎的生活方式,慢慢转变为种粮食和蔬菜——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村民开始在村舍边植树造林,在边沟旁开垦水田,从最开始的几十亩地,一直开到400亩。
清水营村水源丰富,是因为它靠近边沟的地方地势低,四周的地下水汇聚于此,在清水营村,就有一处叫做“大泉”的泉眼,它是整个边沟的源头,地下水常年从此涌出。“过去我们放牧,羊群无论在北边还是南边吃草,最后都要来边沟里喝水,所以这里是一块宝地啊。”赵金喜笑着说。
今日的清水营村
古堡、长城、泉水……这些都是清水营村的符号,也是这个村落的独特资源,清水营村人感恩这样的资源,一代代人在这里,演绎着不一样的故事,也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清水营村人的先辈在这里驻守长城,守护一方安宁,他们的后代又代代坚守,靠打猎、种地生活,繁衍至今。赵金喜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长城和泉水,都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片土地养育了清水营村人,他们感恩这份养育之情。
今天的清水营村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着自己新的生活。他们在古老的清水营城边,建起了一座清水营影视基地。记者从清水营村村民委员会了解到,这是一处以“影视+文化+旅游+科技+非遗+科普+研学+沉浸式体验”为一体的长城影视文化旅游胜地,景区主要由综合服务区、东长城遗址、清水营堡(古城)、坞城、清水营影视城(新城)、清水营休闲驿站等部分构成。内有大泉眼、清水河、滩涂、丘陵、沙枣林、红柳林等地貌和自然景观。影视基地内先后拍摄了《画皮》《霍去病》《牛郎织女》《花木兰》《边城浪子》等影视剧作200余部。
2015年,清水营村人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楼房,村里的大片土地种植了枣树,灌溉这些枣树的,依然是边沟里的水。村子旁边也建起了多个工业基地,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去厂子里打工……
采访结束离开时,车子行驶在清水营村村道上,炎炎夏日里,两边的枣树青翠,向北远眺,明长城蜿蜒向前……长城脚下的清水营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也讲述着当下的美好。 记者刘旭卓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