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齐聚一堂。
作家阿舍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作家闵良交流分享。
现场朋友与作家互动交流。
4月27日上午,来自银川市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阅读推广人、各院校文学社学生以及市民们齐聚在黄河书苑,共同参加由银川市委宣传部、银川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阅读与写作:作家、读者分享交流会”活动。
著名作家齐聚一堂
此次活动是2024“塞上书香节·大美银川 书香致远”全民阅读活动的分项活动之一,也是2024年银川市“深化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中国”系列活动“银川书香·书香银川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板块。
在这场阅读的盛会中,银川文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应邀前来,面对面地向读者谈起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他们当中,有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的作者阿舍,散文集《大地知道谁来过》的作者田鑫,著有诗集《银川史记》等作品的张涛,长篇小说《生死百年》的作者闵良,《走在乡愁的路上》的作者杨贵锋,散文集《草木和恩典》的作者刘汉斌以及著有短篇小说集《半街香》等作品的计虹。
在这场活动中,作家们不仅以公益课堂的形式,讲述自己的阅读写作经验,还就“步入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去写作,阅读什么书才有利于写作?”“在文学创作中怎样思考地域性创作?”“应该去哪里阅读,是图书馆、还是书店或家中”等问题,与到场的书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如何阅读和写作
作家们谈经验
活动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们,讲述着自己的阅读故事和创作心得,不同的观点碰撞出精彩的火花,给台下的书友和写作爱好者们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作家阿舍从自己的小说创作谈起,说到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喜欢的作品,并给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们提出建议。在她看来,写作是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支撑的,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用在阅读的时间应该远远大于写作的时间。
对于这一方面,作家闵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读书破万卷’必然导致‘下笔如有神’,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阅读,也就是带着目的的阅读。”同时,他还建议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摘抄的习惯,无论是一本书的结构、一篇精彩的篇章还是一个打动人心的句子,都可以摘抄下来,甚至是背下来。
张涛不仅是作家、诗人,也是一位资深乐迷,在他的分享中,“跨界”是一个重点词汇,他为读者推荐了两位在文学方面有着非凡成就的音乐人。其中就有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而在张涛之后,作家刘汉斌笑称自己并非“跨界”,而是“越界”,他说,因为在生活中不得不处于一种高速奔跑的状态,他没有闲暇进行大量的阅读,但因为碎片化的时间比较多,他便开始写起了散文,对于年轻的写作爱好者,刘汉斌老师建议他们拿起笔来,从身边的事情开始写起,随时记录下能打动自己的瞬间。
面对面答疑
解决阅读与写作困惑
几位作家发言分享写作与阅读的心得后,活动进入了互动环节,参与活动的书友与写作爱好者们纷纷举手发言,向自己喜欢的作家请教,希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好的建议,来解决自己在阅读和创作上的困惑。
一位女生正在筹备写一部科幻小说,需要系统地阅读关于亚洲史的书籍,针对她的诉求,张涛现场为她拟了一份简单的书单;一位男生向阿舍老师提出:“在创作小说时,究竟是应该以悲剧作为主基调,显得更有深度,更能引发共鸣和思考,还是应该以欢愉为主基调?”这一问题引起了在场写作爱好者的共鸣,阿舍也以自己早期的一部小说为例,谈起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悲剧天然具有一种力量,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深入的思考,因此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是在写人生的苍凉,但在悲剧的表象中,蕴含的一定是昂扬向上的希望。
另一位作家田鑫,则被读者问到了乡土的认识,他说,自己也曾困惑于自己的身份认知,面对着已经回不去的故乡和始终无法融入的城市——即使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20年,却始终无法坦然地将它视作第二故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地标,在一次次不断地探索中,他发现原本困扰自己的问题已然迎刃而解。“我开始不再纠结自己是乡村人还是城里人,我只需要生活在当下,用心去体验、去感知就行了。”他说。 记者 吴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