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劳动,文明之基与活力之源
时间:2024-04-29  来源:银川晚报
  不同字形中的“劳”。
  不同字形中的“动”。
  劳动,是咱们人类文明的“充电宝”和“加油站”。说到劳动,不仅仅是搬砖扛瓦、耕田种地那么简单,它不仅能产出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产品,而且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的解读,重新感受劳动的意义。
  01劳动节的历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农家生活的忙碌景象。在我国古代,劳动节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春龙节(二月二)尤为引人注目。张鑫华介绍,春龙节又称春耕节,传说始于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其“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的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尊重。每逢农历二月二,伏羲亲自耕种,以示国家对农业的关注与对百姓的关爱,后世帝王纷纷效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习俗。
  而今天的国际劳动节,则是对全球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共同纪念。自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来,劳动节逐渐成为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节日。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的代表大会将5月1日确立为“五一”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我国将“五一”国际劳动节定为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02“劳”字的深层含义
  “劳”字作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形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张鑫华说,甲骨文中的“劳”字由二火和“衣”组成,关于“衣”的构型,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它代表“小”,象征身份低微的杂役或小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米”的省形,代表农夫。
  为此展开了诸多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代表热的夏天劳累之象。甲骨文从二火、从衣,二火是一个“炏”字,“炏”是“炎”的异体字,有炽热义,衣中小点代表打湿衣衫的汗水,是炎热的夏天劳累之象,本义为劳苦。《尔雅·释诂》中有:“劳,勤也。”《悯农》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庄子》中说:“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
  二是表示室内缝补衣物之象。此类观点也认为甲骨文从二火、从衣,但二火不是“炏”字,而是“焱”的省形,表光亮,体现了灯光下母亲缝补衣物的情景,本义为额外的辛苦。如《诗·邶风·凯风》中说:“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其中,兄弟姐妹被比作酸枣(棘),以此寓意母亲抚养儿女的艰辛。
  三是表示为衣食而焦虑的内心。金文中的“劳”从“心”,则甲骨文中的“衣”及“米”的省形表衣食,加二火表内心焦虑,《诗· 邶风 · 燕燕》有:“实劳我心。”
  四是代表刀耕火种之象。“劳”的小篆从“力”,而“力”的甲骨文是耒耜的象形。一种类似于犁的翻土农具。因此,“劳”的甲骨文或为刀耕火种之象,是只有通过劳作才能得以生存之意。这些争议反映了“劳”字在甲骨文时代的多重含义。
  03“劳”字的演变
  张鑫华认为,“劳”应为会意字,甲骨文从二火,从衣,二火应为“炏”字,表炙热。
  而对于“衣”的理解,可以参考《说文·衣部》,其中共收录了48个汉字,如《说文》:“裁,制衣也。”《说文》:“袤,衣带以上。”《说文》:“祇,短衣。”《说文》:“亵,私服。”《说文》:“衰,草雨衣。”无不与衣物直接相关。结合《说文》:“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来看,甲骨文“衣”中的小点不大可能是汗水浸湿衣衫之意,应该是某一种有特殊标识的衣服,如此,若“衣”中的标识为“小”,则有身份低微之意,可能是杂役或小童(奴隶)之义。若“衣”中的标识为“米”的省形,则为农夫。如此,“劳”的甲骨文初义应为在炙热的天气中劳作的杂役或小童,后来又分化出在炙热的天气中辛勤劳作的农夫之形,本义均为劳苦。
  《孟子· 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也引申为内心疲劳,因此金文分化出从心的结构。此后又分化为三个方向,形成不同的古字,或从力,或从心,或从衣,由于“力”的本义是农具,因此这仍然是农业场景的描述。最终从力(勞),逐渐取代了其他写法,并固化了下来,后来简化为“劳”。
  04“动”起来,更活力
  与“劳”字相呼应的,是充满活力和变迁的“动”字。繁体字的“動”为形声字,从力,从声,本义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行动,蕴含着强烈的行动力和变革精神。
  张鑫华解释,与“劳”相似,“動”也是后造字。《增韵》:“动,静之对。”
  “动”与“静”相对,是一个非常有意蕴的汉字。“动”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运动与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活力与激情。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到夏日的绿树成荫,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每一个季节的更替,都离不开“动”的力量。它推动着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追求梦想。
  同时,“动”字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动”的力量在推动。它让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金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萌萌憨憨的狗獾
    萌萌憨憨的狗獾
    金翅雀:那一抹耀眼金色
    金翅雀:那一抹耀眼金色
    宁夏人物
  •  社区派出所发“合力” 为独居老人
  •  十年如一日 农民刘金录义务照顾瘫
  •  作家马慧娟谈创作:人总有办法留
  •  裴新丽:助残初心不改 聚微成炬向
  •  沙退车进!姜爱东一辈子“吃”了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