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无障碍设施改造、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手工技能定期培训、就业创业帮扶……近年来,兴庆区通过一系列精准康复服务工作,让残疾人感受到从家庭到社会的关心。
“量身定制”:让残疾人生活更自如
今年53岁的马兴江,家住兴庆区通贵乡通贵村二队。23年前,一场大病造成了马兴江肢体一级残疾。由于子女在外打工,马兴江的生活起居大多时间只能靠自己。
但是,自家门口59厘米的高台,却成了他出行的最大障碍。
“我得先把轮椅搬到三轮车上,然后自己再挪上去。”指着高台下的一辆电动三轮车,马兴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左手几年前也截肢了,每次搬运轮椅都格外费力。有时候遇到邻居可以帮帮忙,但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得自己一点点挪动,才能完成出去透透气的心愿。
幸运的是,今年兴庆区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让通贵乡65户和马兴江一样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再也不用为日常生活起居以及出行问题烦恼了。
卫生间防滑椅、防滑垫、厨房低位灶台、无障碍坡道改造……7月20日,根据马兴江实际需求而“量身定做”的改造项目正式启动。短短几天时间,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如今,再走进马兴江家的小院,一个宽大平整的无障碍坡道,已经从高台上延伸到院门口。“等水泥彻底干透后,就可以安装扶手,铺上防滑垫。”兴庆区通贵乡残联民政专干丁保林告诉记者,今后马兴江借助轮椅,就可以从障碍坡道上自由进出家门。“现在洗澡、做饭、出门都方便多了,再也不用麻烦别人了。”马兴江笑着说道。
几年来,在自治区项目以及兴庆区本级资金的配套支持下,兴庆区已经在多个乡镇、街道逐步开展实施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使175户家庭因此受益。同时,今年兴庆区残联还启动了残疾人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实施方案,对凤凰北街、丽景街、玉皇阁北街及月牙湖乡的122名残疾人逐户实地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把电动护理床、吊环、轮椅等器具,送到了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家中。
在城市:开展技能培训、支持创业就业
在城市,针对残疾人群体开展的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就业帮扶活动,也带领着残疾人树立起精神力量。
“这个珠子要穿过来,在这里打个结……”7月26日早上,在玉皇阁北街办事处东方社区里,社区党员吴素梅正在工作室里,带着近20名残疾人,学习着串珠和刺绣技术。
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精致别样的小辣椒、精美的刺绣抱枕……从展示柜到工作台上,都是吴素梅和学员们平日里创作的作品。
今年58岁的吴素梅其实也是一名残疾人。多年前,一次参加兴庆区残联举办的培训班的过程中,让吴素梅爱上剪纸、串珠、刺绣等手工编织技艺。几年来,场场不落的她,在培训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本领。“我想把这些手艺,传递给身边的残疾人,让大家都能有个一技之长。”吴素梅告诉记者,得知她的心愿后,2016年社区专门为她成立工作室,每周开设两期培训班,帮助辖区更多的残疾人树立信心,找到生活的奋斗目标。
“每天和这些姐妹们在一起,学习编织技巧,感觉生活非常充实。”今年52岁的张欣,是东方社区的居民。退休后,她便在社区里,跟着吴素梅老师学习刺绣、串珠技艺。“对我们残疾人来说,很多人不愿意走出家门。但是现在,我们聚在一起,做着喜欢的事情,感觉生活都有了奔头。”张欣说道。
在解放街,盲人按摩师闫波不仅自己创办了利尔康盲人保健按摩所,还带领着三名盲人走向了就业之路。“对我们盲人来说,能够创业就业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但幸好这一路帮助我们的人有很多。”闫波告诉记者,在创办盲人按摩所的时候,辖区残联每年都会给予他创业补贴和场地补贴,为他们解决了房租租金问题,这为盲人创业之路扫去大部分的荆棘。
“兴庆区每年投入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达到1000多万元。”采访中,兴庆区残联理事长杨晓玲告诉记者,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残疾人生活救助、创业就业等方面。一方面,在农村通过无障碍设施改造、个性化辅具适配等,让农村残疾人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另一方面,在城镇,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补贴政策等,让残疾人树立信心,走向社会。
本报记者 孙楠 实习生 席聪scroll银川日报银川晚报Copyright ©2017 www.yce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