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黄河银川段总长83.8公里,年均过水量300多亿立方米。得引黄灌溉之便利,银川市湿地、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总面积达到5.31万公顷,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85%,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近年来,银川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谋划实施“美丽河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银川,九曲黄河水孕育的一颗明珠,在生态立市、人水和谐的路上越跑越快,谱绘出一幅湿地、城市与人共生共荣的美好新景。
A 建设湿地公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银川黄河湿地公园位于兴庆区通贵乡河滩村,依托上游沟道引来的水,通过环岛流动等方式延长流程、延缓流速,种植水生植物达到涵养水源、生态修复的效果,使进入黄河的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一边通过湿地管理和建设提高入黄水质,一边开展科普教育、休闲运动等活动,河滩村因这片全新的生态绿肺型湿地公园愈发生机勃勃。
6月,走进银川黄河湿地公园,水光潋滟、群鸟翔集,一派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介绍,作为银川市“生态绿肺”之一,银川黄河湿地公园既可净化永二干沟入黄河水质,又可提升北京路跨黄河景观大桥及滨河大道沿线水生态文化景观,为市民打造集科普教育、休闲运动、野趣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绿肺型黄河湿地公园。
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筱平告诉记者,近年来,结合全市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工作实际,该中心积极争取中央及自治区项目资金,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先后实施银川国家湿地公园(阅海、鸣翠湖园区)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银川重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对银川国家湿地公园阅海园区、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典农河连通水系北塔湖及华雁湖开展植被恢复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湿地公园6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自治区重要湿地12处。各类湿地正成为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和幸福家园,已发现的湿地野生鸟类共有242种,增加了73种,其中,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遗鸥、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8种。
B 加强湿地保护 营造诗意水生态空间
在距银川市区9公里、临黄河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湿地,是银川市历史上“七十二连湖”中“长湖”的核心部分,它就是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湿地公园之一、西部地区黄河流域首家湿地公园。
这里水系畅通,鱼翔浅底,百鸟鸣翠,自然生态体系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常年基本保持地表水Ⅲ类水质,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王筱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银川市持续加大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谋划实施“美丽河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以打造“塞上湖城”为重点,持续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为走好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重要基础。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银川市通过实施东南水系建设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对鸣翠湖、宝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沼泽湿地,实施了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约8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南塘湖、丽景湖、金波湖等市内小型湖泊进行清淤改造,建成了一批以湖泊、水系为主体景观的休闲水生态场所,为市民营造了舒适的人居环境。
C 突出湖城特色 湿地保护力度逐年加大
王筱平告诉记者,2002年以来,我市出台多项规划,突出“塞上湖城”特色,明确城内湖泊湿地以治理、保护为主,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湿地公园;城边湖泊湿地以恢复、保护为主,恢复湿地水和植被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展生态旅游,在规划的科学指导下,全市湿地保护力度逐年加大。
记者了解到,除了制定规划,我市依法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对黄河银川段两岸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了500米区间的红线;对典农河及其连通湖泊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了100米区间红线;对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根据面积的大小,划定了50~100米不等的区间红线,规定除公益项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并严肃查处涉河涉湖违规项目,严厉打击污染湿地水体、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捡拾鸟蛋和破坏水生生物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爱鸟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等时间节点,全方位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并通过举办湿地摄影展、湿地大讲堂,制作湿地及鸟类宣传片、展板等,扩大湿地宣传;发挥宁夏湿地博物馆作用,让公众走进湿地、珍爱湿地,银川‘国际湿地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社会保护湿地的整体意识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王筱平说。
D 凝聚多方合力 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按照自治区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银川市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工作实际,接下来,我市将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支持,扎实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持续强化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建立目标管控责任制,实行湿地总量管控、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统筹抓好湿地保护修复、科学利用、制度建设、责任落实等工作,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完善湿地资源执法监管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湖泊水环境监管制度,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专项执法和河湖长制网格化监管,对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王筱平告诉记者,结合黄河银川段河滩地生态修复,我市将加快组织实施湖泊保护修复整治、水系景观提升等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城市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绿色水网”,并建立湿地保护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完善全市湿地分级管理、名录发布、调查评价、保护修复、生态补偿等配套制度,对破坏湿地问题突出、保护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部门约谈通报,形成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合力。
此外,我市将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结合全市河湖水系自然禀赋,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安全等要素,通过对湿地资源的规范合理利用,带动湿地周边地区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相协调,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新局面。 记者 吴春霖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