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借力“河湖长制”这一抓手,银川市实行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力度、实时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等一系列水治理“组合拳”,保障银川水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在银川,一条条河道碧波荡漾、繁花翠草,一道道排水沟绿荫环绕、流水潺潺,以绿为底色的生态发展理念让城市更加精致、秀美、灵动。
近900名河湖长用脚步丈量河段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水是生产之要,更是生态之基。自2017年银川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共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近900名,覆盖全市248条河沟和61处湖泊。在工作中,全市各级河湖长用脚步丈量河段,用责任守护碧水,构建河湖生态“共建共治”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沿着沟边步行巡河,既可以查看问题,还能欣赏周边美景,也算是一种享受。”王进是永宁县望远镇永清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永清沟永清村段村级河长。每天上班前,他都要沿着沟边往返两三趟,巡查周围的卫生状况,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日常。
“时间:2022年9月21日;地点:永清沟沿线;发现问题:整体情况良好,河道内有白色零星垃圾;处理措施:巡河工作人员进行清理……”在王进任河长工作期间,用手机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日常巡查所看到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并把巡查发现的问题责任都落实到人,这是他独特的工作方式。
永清沟望远段全长12.9公里,流经望远镇东位村、永清村、上河村、政权村,最终汇入黄河。过去,沟里的环境卫生一度是望远镇反复整治的难题。近年来,望远镇结合“清河行动”对永清沟进行彻底整治,以集中巡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河长、保洁员定期开展日常巡查保洁,发现的“大问题”由河长处理,“小问题”由保洁员解决。
与水共生幸福感同步提升
治理是一方面,保持则是另一方面。每天,王进沿岸边仔细观察沟水的颜色、气味,河道上是否有漂浮垃圾,并用手机拍下这一片的河道状况。如果发现有偷排污水、倾倒垃圾等情况,王进第一时间处理,或上报相关部门。“现在沟里水清了,周围的绿化跟上了,鸟儿也来了,这些变化让我们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王进说。
“中干沟、永清沟作为入黄排水沟,在2017年以前都是劣Ⅴ类水质,周边投诉率居高不下。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采取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治水方略,取缔了非法入河湖的排污口,如今,中干沟、永清沟的水质检验全部达标,沟道水环境好了,投诉明显少了。”谈到河湖长制时,王进深有感触。
“这些年,通过实行河湖长制,我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就是,以前与水抗争,而现在变成与水共生,幸福感也在提升。留住水脉就能留住乡愁,我将尽全力做好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的责任人。”王进说。
加快智慧河湖建设全民共治共享
永清沟的变化是全市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据银川市水务局河长办副主任岳晓燕介绍,今年全市各级河湖长共开展巡河7万余次、巡河时间约4万小时、巡河里程22万公里,较去年同期增长37.5%,巡河率达100%,解决各类问题83个,助推河湖面貌实现美丽蜕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岳晓燕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开展河湖沟道涉污涉乱专项整治,强化入河(湖)排污口监管,建立问题台账,开展溯源监测,严肃查处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大美丽河湖项目建设力度、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力度、水资源管理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年底前全面完成问题整改。将清理整治重点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行动,确保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同时,加快智慧河湖建设,提升河湖水域岸线数字化管控水平,并持续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推动形成全民共治共享格局。 记者吴春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