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当天,微风徐徐。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田间地头处处绿意盎然,村民赵杰正在地里察看玉米长势。
“我家大概有五百亩,以前水费都是按亩收,大水漫灌,有时候轮到我家淌水都大半夜了,水太大注意不到的话就流到了别的沟沟道道,又费人又费水。”回想以前的灌溉模式,赵杰忍不住吐槽。
2021年,自治区启动“四权”改革工作,利通区迅速成立组织机构,按照水利厅“总量控制、定额分配、灵活调度”的原则,采取水务局牵头、成员单位配合、第三方机构调查的方式,将“十四五”5.02亿立方米用水管控指标精准确权到105个行政村的203个计量单元(干渠直开口)、290家工业企业、135家规模化养殖场,积极开展用水权有偿使用费收缴工作。
同时,整合原有的农村基层水利服务阵地、队伍、设备、信息等资源,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11个,实行乡镇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合作社社会化运作的模式。
其中,高闸镇注销原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8个,成立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对全镇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灌溉矛盾明显下降,水费收缴率大幅提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率提升,实现“农户、市场、政府”三方受益,村民们亲切地将灌溉合作社称为“水管家”。
“自从有了‘水管家’,由之前的大水漫灌转变为喷灌、滴灌,把化肥放到罐子里溶解后,通过管道浇水的时候顺便就施肥了,以前的大水漫灌可能要一天,现在只用几个小时,去年,我不光省了不少水费,合作社还给我奖励了一千多块钱,以前哪有这样的好事。”赵杰看着自家长得近三米高的玉米,笑的合不拢嘴。
同村的村民尹国胜也在旁边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田一百元,现在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一亩地也就60元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又给我们每亩奖励十几元,节省了近一半的钱,这滴灌还能把化肥送到农作物的根部,让它更好地吸收,一年下来能增收600公斤左右。”
高效节水灌溉让高闸镇的农田由之前的大水漫灌转变为喷灌、滴灌,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综合集成技术,从单一的灌溉供水转变为水、肥、药的综合供给。同时,通过现代化生态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对渠闸远程启闭和水量精准调度,极大帮助了农民增收节支节水。
除了“水管家”,利通区水务局协调、引导散户及企业将节水量存储到“水银行”,银行向散户和企业提供有偿资金,并将“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接入吴忠市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结算,通过建立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推动用水权收储和交易规范化、市场化运作,让“水资源”变成“水资产”。
用水权改革的“红利”不仅让利通区的百姓尝到了“甜头”,平罗县的百姓也成为此次水权改革的受益人。
自宁夏实施用水权改革以来,平罗县坚定不移推动“四水四定”走深走实,着力完善用水权监测体系,成立18个村级灌溉专业合作分社,有效管控灌溉面积达9.2万亩,用水户7515户。其中,姚伏镇邀福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都是大水漫灌,到了灌溉期,有个别人私自开闸取水,用完又没人关闸,导致洪水入沟、淹滩漫路的现象经常发生,非常浪费水。自动化的测控闸门,只需一个人就能精准控水,不仅让所有村民能够及时灌水,还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姚伏镇高荣村村民代占红作为管水员亲眼看着提闸放水由手动变自动,水不再“乱跑”,他由衷地高兴。
在姚伏镇生态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大屏上,也能清晰地看到,闸门控制页面显示着各个渠闸开关状态、设计流量、闸前水位、即时流量、控制方式等数据和信息。在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过程中,平罗县通过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对水资源进行信息化操控,实现精准控水,精确用水。
姚伏镇用水权改革只是平罗县的一个剪影。为增强用水权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平罗县根据区域实际探索用水权改革措施,以节水增效、集约高效为目标,及时调整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跟进节水灌溉措施,优化种植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探索节水奖惩机制,切实推进水资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变。
2021年,自治区下达平罗县农业用水计划指标7.0746亿立方米,全年农业实际用水量6.636亿立方米,节约用水量4386万立方米,实现年度农业用水不超用黄河水指标。
近年来,自治区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以“节水增效”为核心,加快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完善节水奖惩机制,推进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严格管控农业用水,大力发展高效节灌,对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提标升级,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既是我区实施用水权改革、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节约用水与助农增收双赢的具体体现。
“下一步,自治区水利厅将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继续落实落细‘四水四定’,深化用水权改革,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水利支撑。”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