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种业是支撑国家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国土绿化的基础。截至2022年6月,我国审定的栽培利用草品种资源不足100种,而美国和欧洲互认的牧草登记品种约5000个。我国年需求15万吨的商品草种中有1/3以上依赖进口。
伴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脱贫地区牛羊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以及国家到2025年确保国人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标,我国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2亿吨,其中缺口达5000万吨。
“目前我们的牧草种子产量只有9.8万吨,远不能达到70%的自给率,尤其是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子自给率不足30%,优质牧草种子问题已成为制约饲草产业、生态修复、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说。
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具有日照充足、空气干燥、无霜期长、病虫害发病较少、灌溉条件便利等自然资源禀赋,是公认的我国农作物及优质牧草良种繁育黄金区。这几个省(区)党委、政府把种业振兴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用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打造优质牧草种业基地,努力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但目前还存在基地建设水平不高、育种创新能力不足、饲草种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建议国家顶层规划设计国家级优质牧草种业基地建设布局,根据资源禀赋优先支持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打造国家级优质牧草种业基地,提高我国优质牧草,尤其是自育优质牧草品种的良种供给率。”蒋齐委员说,同时加大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信息化水平,优先支持以苜蓿、小黑麦、燕麦及乡土生态草种为重点的优质牧草种业基地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圃,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和种业企业竞争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