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一波波汉字热,很多人感叹,一个汉字居然有那么多深意。早在6年前,张鑫华就对这一领域萌生兴趣,他一头扎在古汉字的研究中,并撰写出一套书稿计划出版,他说,那里面每一个字都刷新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从解读自己的姓名开始
6年前,张鑫华所在的公司计划开始第一期内部培训,要挑选培训师,他也参与了选拔。在演讲中自我介绍时,他给大家逐字解释了自己的姓名,很生动。随后公司要求将演讲内容形成PPT,这时候他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自己对名字的解读压根不在点上。“事情已经做到这个程度,我觉得有必要弄清楚自己的名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鑫华说,这时他对汉字的兴趣正在悄悄萌芽。
后来在日常翻阅字典的过程中,张鑫华总觉得意犹未尽。一个字只有简洁的几行解释,而他想知道更多。“字典属于工具书,它就是要简洁。而那时市面上我能找到的关于汉字的读物并不多,我就在想,要是有一本书,囊括更丰富的内容就好了。”张鑫华说,从那时起,他萌生了写一本关于汉字的书的念头,并从此开始了对汉字的探究。
偶然的机会,张鑫华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刘东风聊天,说起研究古汉字这件事,刘东风提醒他要做好准备,因为“这注定是孤独的”。对此,张鑫华也深有感触。他有一个微信小号叫“树洞”,里面只有一个好友,就是他自己。在“树洞”里,一条条朋友圈是他写书的经历、感受、情绪、思考,他觉得汉字是有精神意志的,通向天地万物,写作虽然孤独,但解字能让人亢奋。
不断﹃生长﹄的汉字
这些年,张鑫华一共写了11个版本的书稿,从第一版到目前的最后一版,虽然解读的汉字大部分是一样的,但内容还是有很大差别。“刚开始写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写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后来我把这些想法都删掉了。”张鑫华说,解读古汉字,其实不需要说太多,干干净净的,汉字里的感情和诗意自会流露出来。
“我在书稿里首先增加的是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最后是隶书。从这个演变过程,能发现很多想象不到的东西。”张鑫华说,有的汉字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最初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甲骨文中的“且”,在郭沫若的解读中是生殖崇拜的体现,几经演变,到今天基本上没有这一层意思了;有的汉字演变体现着时代的变化,比如“女”字的金文比甲骨文多了一横,代表头上有了装饰的发簪……“汉字无论字型还是意思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更像一个生命,不断生长,不断发展。”
解读汉字就像破案
尽管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但由于它在不断发展演化,很难从今天的字形推测它最初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不过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很有意思,就像破案一样。”张鑫华说。
他把书稿翻到“黑”字那一页说,下面虽然是四点水,但从小篆的字形来看,其实是“炎”,代表火,而且《说文解字》也有相关解释说“黑,火所熏之色也”。“但这和金文中‘黑’的意思还有差别。”他说,“黑”的金文是一个人形,人脸上有墨点,表现的是墨刑。《周礼·司刑》中提到“墨刑五百”,这是一种始于西周,在人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等演化到大篆时,人形不见了,下半部分变成两个摞起来的火。秦朝统一后,官方统一的标准字体是小篆,这时候的“黑”字已经没有墨点了,而是一个有出气孔的灶具形状。“炙烤灶具会产生污渍,就是锅底的黑灰,或许这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黑’的缘由。”
在汉字中感悟人生哲理
张鑫华说,这些年专注对古汉字的研究,他发现很多字都蕴含着人生哲理。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爱,但爱到底是什么呢?”他翻出解读“爱”的那篇稿子解释,金文的“爱”上面是“欠”,下面是“心”,因为欠缺才心生爱慕,这时的“爱”是一种贪意。大篆将“欠”改为“旡(ji)”,旡在古汉字的字型中有回头向后出气之势,这一回头便有了恋恋不舍的意思。而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倒转的“止”,变成了停止向前并回转脚步,给人无限遐想。“《说文解字》中说‘爱,行皃’,就是行走的样子。你可以想象一份爱意从贪恋到难舍,再升华到奔回相濡,这是怎么一个复杂又令人感动的过程。”
在“爱”字的旁边,张鑫华附着一张在大麦地岩画看到的图,上面描绘了人类狩猎的场景:几个人拉满弓,向动物群射去,大部分小动物都在朝着与人类相反的方向奔跑逃命,而有一只体型较大的动物则逆向而行,正面迎着狩猎者,像用身体为其他同伴挡住飞来的箭。“当时看到这幅画面,我觉得特别震撼。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说‘惠,爱也’,我想这就是一种大爱”。 |